淮北地区的饮食习俗淮北以产杂粮为主,饮食习俗历来主食以面食为主。
一般一日三餐,早、午饭多为稀饭、馍(卷子、馒头、烙馍),晚饭多为面条之类。
面食种类很多,烙馍较为人们喜爱。
过去,一般农家吃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等杂粮面和面食,蒸窝头、蒸花卷、贴饼子,或勾稀饭;配以红薯,红薯或烤而食之,或煮稀饭食之。
一般农户只在麦收后短期内或逢年过节时,方能吃点麦面,称为“好面”。
20世纪80年代后,城乡人民主食即以麦面和大米为主了。
豆杂面擀面条,农民多作为晚饭。
过去,淮北人早饭多吃自腌咸菜和酱豆。
冬天有一种常备的腊八菜,以葫萝卜、葱、蒜等加醋、盐闷制而成。
特别是农家自制的臭豆,用麻油调匀,味道甚为可口。
农家早晚以自家腌制的咸菜(酱豆、萝卜干、腌辣椒之类)佐餐,午餐多是炒些萝卜、白菜、豆芽、豆腐一般的蔬菜。
只有待客或逢年过节时,才买肉杀鸡,吃点鱼肉。
近年肉蛋之类的荤菜逐渐增多。
城市居民的中餐菜肴较为讲究,一般家庭有荤有素。
菜肴的口味一般偏爱咸辣。
现在,生活改善,饮食结构有所变化,长年吃麦面,平常日子也吃些肉类。
现在城乡之间在饮食上稍有差别,主要体现在菜肴的多少,食米的多少以及口味的追求方面。
馒头馒头又称大馍、卷子,因形状不同而得名,原料是麦面,放硷水或老面头发酵后上锅蒸成。
在北方,馒头是最大众化的主食。
烙馍淮北人最爱吃烙馍。
烙馍用未发酵的面(白面)烙成,圆形,直径约1尺,厚薄如道林纸,两面皆有鼓起的大小气泡。
如果是纯麦面所做,圆圆的,白白的,糊花点点,非常美观。
烙馍很好吃,咬在嘴里松蓬蓬、干生生,又有弹性又柔软。
如果有鸡蛋、香油,摊在烙馍里,再放鏊子上烙,就更好吃。
烙馍搁得时间长,发干变硬了,就用水湿湿,做菜时放在菜锅边上蒸一下,吃起来又软和又有菜香味。
用烙馍卷上各种菜肴,也有用两张单饼拼合在一起,中间夹些青菜或鸡蛋烙熟后叫“菜合子”,吃来味道更佳。
拍打俗称“龟打”。
用高粱面、玉米面、山芋干面、豆杂面做成面团,略略拍按,成约1厘米厚、碗口大小(或约龟背大小),放在锅内或鏊子上。
有时也用少许麦面包进杂面做成,便于下咽。
随着杂粮在主食中的日益减少,农村也渐渐绝迹。
喝饼子如巴掌大小,烧菜时,锅中略多放些水,将面饼贴在锅内壁上沿一圈,盖上锅盖焖菜,菜好时,饼也就蒸熟了。
表面松软,背面贴锅的一面结成一层黄壳,脆香可口。
窝窝头均以杂粮面蒸成,其中山芋干面做的窝头香甜、筋软可口。
亦或将窝窝头切成片炒炒吃,别有味道。
过去杂粮多,主食离不开窝窝头,而且菜少,多蘸点辣椒酱吃,故有“窝窝头,蘸辣椒,越吃越添膘”之说。
面条面条也是淮北人喜爱的食品,多用麦面制作。
面粉加水和匀达到一定的硬度和柔软度后,放在案板上揉搓,揉透,用擀面杖擀成大大的薄片,折叠后用刀切成细条状即为面条。
建国后,出现机械类的面条机,制作出的面条长短、粗细一样,称为挂面。
有的食品厂也专门生产挂面,晾干后包装成一斤一卷在商店销售。
吃面条俗称吃汤,清水放入葱、姜等调味品,开锅后放入面条,经两滚(水沸)或三滚(水沸)后用漏勺捞出,浇上醋、酱油、盐、味精即食。
喷香爽口,吃着舒服。
旧时,淮北农村用杂面做面条,有豆面条、绿豆面条。
豆面黏度不够,制成的面条易断,俗成豆茬面条,黄豆油大,豆茬面条香;绿豆面粘性大,面条细,吃起来筋道;豆茬面条和绿豆面条都比麦面条贵,稀缺,平时很少吃。
为老人祝寿时必吃面。
水饺水饺,此地称扁食,又称包饺子。
旧时,一般过年节才吃。
饺子馅主要是猪肉和红萝卜,配以葱、姜、辣椒、芫荽等辅料,混合剁成泥状。
用死面擀成5-7厘米大小的圆片,包前浇上酱油、醋、麻油和其他香料,随吃随包。
开锅煮熟后即食。
或食时粘调料。
称为荤饺子。
饺子做工细、精,程序复杂,用料考究。
食起来香喷喷,有风味。
现在,也有用鸡蛋、芹菜或其他青菜脱水后做馅的,称为素饺子。
还有一种叫包角子。
正月十五点花灯,要包角子。
旧时,生活艰苦,人们吃的东西少。
初冬,收红萝卜时便把萝卜缨子留下,晒干,用来剁碎洗净包角子。
角子个大,用20厘米大小厚度在2—5毫米的面皮包,配以葱姜辣椒等调料,营养成分不高。
吃上几天,聊以过节。
现在乡间早点铺还有卖,调料已加入荤油。
二抹头介于干饭(米饭)、稀饭(米粥)之间的稠米饭。
可咸可甜,是生活困难时好做的一种饭。
米饭过去,淮北没有米饭。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和南方人的涌入,这里人开始吃起米饭。
做米饭很简单,用清水滔净后的大米放锅里,水面盖住大米。
封锅后开煮15分钟左右即熟。
淮北(人)属北方文化体系,不习惯米饭,吃不饱,往往还要配以杂食。
不过,清水米稀饭倒颇受欢迎。
溶肉汤或肉菜浇在米饭上成为爱吃米饭的喜好,成为盖浇米饭。
其它如干饭(米饭)、稀饭(米粥,其中小米粥较有特色)、马糊、卷子、煎饼等,各地大致相同。
但近年来,城市中快餐类增加了用小麦面做的煎饼,而过去玉米面煎饼却少见了。
馓子、焦叶子馓子是面食的一种。
把面拉成细细的面条,缠成一束,放在油里炸,即成馓子。
馓子可干食,也可放糖冲开水成馓子茶。
把添加芝麻和盐的面皮放在油锅里炸得酥脆,称“焦叶子”,也是本地人喜做的传统食品。
叠糖腊月二十四、春节时一般人家喜欢叠糖。
是用红薯熬成糖稀,掺炒面卷成卷,切成长方块,食之和淮北酥糖点心相似。
淮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
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其挖掘、整理,可以加深了解淮北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对加速城市转型,扩大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利用传统民俗资源开发富于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丰富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推动淮北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高科技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迅猛,淮北地区的民俗文化项目有的受到破坏,有的甚至处于面临失传的景况。
对这些行将消逝的历史风景的抢救,已迫在眉睫。
市地方志办联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关怀和指导下,从2005年底开始运作,成立了《淮北民俗》编委会,编者从民俗学的视角切入,以淮北现代民俗为主,兼顾淮北地区古代民俗。
《淮北民俗》一书民俗内容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应当说是我们了解淮北民俗、了解淮北地域文化的权威读本,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出,以飨读者。
古今服饰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夏装过去,夏装多为粗布。
后来,洋布进入中国,人们穿起洋布做的夏装。
色彩也比较单调。
上世纪80年代后,男女背心曾流行过一段时间。
人们穿起的确良衬衫和的确良裤子。
再后来,各种各样的化纤衣料开始流行。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女性时兴穿裙子,上穿短袖衬衫。
现在,女性的衣着更加斑斓,短背心、吊背服配上花花绿绿的裙裤,构成街头亮丽的风景。
纱布裤子、褂子,凉快,不贴皮。
好洗,这边洗,那边摆摆就干了。
冬装过去,冬装都是棉袄、棉裤。
男穿青,女穿蓝。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穿笼袄褂、笼袄裤。
80年代后,开始穿皮衣,近年又着西服,内配毛衣。
上衣清末,淮北地区一带男子不论青壮年,均穿长袍马褂,也有着长衫、坎肩的。
大腰筒裤,颜色多为蓝、黑色,富有者有蓝紫色,夏天多白色。
农民多穿左大襟或对襟衣服,多穿短装,扎腿、束腰。
文人学士、乡绅富户多穿长袍马褂,纽扣整齐,两袖肥、长,不束腰,不敞怀。
辛亥革命后,人们服装的质量和式样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富商渐次着起制服礼帽,西装革履。
富贵人家男子多数只穿长袍,不穿马褂。
冬季多是绸缎、毛皮;夏天,长短衫非绸即纱。
农民和城区贫民,无论冬夏,多着家织土布短装。
1927年以后,中山装、学生装开始出现在街头,但绝大多数人仍穿长衫,年节期间、庆吊、拜友做客时,须外加单马褂。
中青年爱穿蓝色,夏季上衣以白色为主。
青年学生则穿童子军服和学生服。
妇女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不论男女,长裤均为大腰裤,称为“大裤裆”。
清末,一般上装为右开襟褂,中青年多紧身,老年袖口肥大,长至臀部,服装颜色多为蓝、黑、青、紫,嫁时着大红色。
妇女渐次着旗袍、罗裙,穿高跟鞋。
建国后,长衫大褂逐步绝迹。
男性由列宁装、中山装发展到西装;女性有列宁装、春秋衫、两用衫、轻便衫以及各式各样的女裙等。
“文化大革命”中,青年人流行军装和工作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工作服渐渐不流行,军装虽不如原来盛行,但至今类似警服等草绿色服装在部分青年中仍然穿着。
70年代末以来,衣服的色尚朝五彩缤纷发展。
90年代后期以后,服装款式变化比较多,西装、滑雪衫、T恤衫均先后流行起来。
裤子清末,一般女性下穿大腰筒裤,扎腿(即用布带在脚踝处将裤口扎紧),服装颜色多为蓝、黑、青、紫,嫁时着大红色。
男性穿大腰筒裤,颜色多为蓝、黑色,富有者有蓝紫色,夏天多白色。
农民多穿短装,扎腿、束腰。
老年人多尚黑色。
随着中山装的流行,蓝色已成为主要时尚。
但农村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仍穿黑色。
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幼时夏天勒肚兜,穿“牛腿裤”。
牛腿裤的做法是把方布上角剪作半圆凹形,下角从中裁作两片,一片左右两角缝合而成。
冬天上穿小袄,下衣为“连脚蹬”(鞋裤腿是连体的,不另外再穿鞋)。
四五岁以前,穿“开裆裤”,裤有“袢膀”套肩上。
五六岁时,即改穿“收裆裤”,裤也不再带“袢膀”,而于腰间系裤带。
再大些时,服装式样渐同成人,唯色彩鲜艳些,衣服上也多带些动物、人物等图案为饰。
上世纪70年代服装款式变化比较多,窄裤腿、喇叭裤、西装、牛仔裤及各式裙子均先后流行起来。
80年代,各类西装风行于市,男女青年着直筒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者颇为多见。
服装质地多为毛料、丝绸或化纤之类,土织布已经绝迹。
着棉布者,也已不多。
近几年,人们更注意品牌服装。
鞋淮北人穿鞋,旧时盛行“双道脸”,即鞋面正中有一腰缝线,至鞋尖处成鹰嘴形外翘。
辛亥革命后,鞋式样大变,方口、圆口、尖口、小舌等都出现了。
两面穿钉鞋或钉靴(一种鞋底脚掌部钉十几个圆形鞋钉的高底鞋,矮帮为鞋,高帮为靴),鞋帮用桐油涂过,不透水。
农民除冬天穿棉鞋或用草编成的“毛窝”外,其余时间也多穿草鞋。
老年妇女有“木底鞋”、“大鞋会鞋”。
木底鞋的功用,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
每逢会客、拜客等穿上,较原来的身高陡增寸许,不但在外观上,便是在心理上也比别人高出不少。
儿童,常穿虎头鞋、狗头鞋、兔头鞋、五毒鞋(鞋面上有5种毒虫形象)、绣花鞋及素面绿缎鞋。
1921年前后,城市中始有橡胶雨鞋出现,当时称为中山鞋或晴雨鞋(建国后,这种胶靴才渐普遍)。
1927年后,只有从返乡的军官或路过的商人那里见过皮鞋。
建国后,除棉布单鞋、棉鞋外,胶鞋如解放鞋、力士鞋、回力鞋及皮鞋等渐在广大劳动群众中普遍流行。
60年代起,白网球鞋已出现,塑料凉鞋则普遍流行。
80年代后期,一些高档鞋如“耐克”、“梅斯达”等也开始在部分青年中流行。
现在,成年男子大多穿皮鞋。
袜子旧时男女式袜子,都是用白绸布或白土布缝制,袜底用线纳上花蝶、梅花针图案或“累”字,男用称“包脚布”,女用称“裹脚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