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外国语学校七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基础与运用(23分)1.(10分)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观沧海》曹操)(2),江春入旧年。

(《》王湾)(3),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号)(4)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5)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6),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7),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朱自清)2.(4分)给下列语段填上适合的汉字或拼音。

(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 hóu 咙。

(2)在南国,当冬雨在头顶上瓢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3)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 jué别的故多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东坡笔下的月景清丽绝伦,引人入胜。

3.(3分)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少年正是读书时4.(2分)下列词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敬辞:令尊、高寿、奉还、尊君B.谦辞:寒舍、舍妹、敝人、劳驾C.名词:法律、水藻、过去、以上D.名词:诀别、菊花、玻璃、衣裳5.(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B.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C.通过《秋天的怀念》的学习,使同学们领悟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

D.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

6.(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啊,雨,我爱恋的雨啊。

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

B.要弄清楚蛋白质在体内为什么不可或缺?就要了解它对人体的作用。

C.大阅兵让人们再睹了人民军队整齐划一的步伐,排山倒海的气势,巨龙凌空的雄姿。

D.听说《挑战不可能》节目即将在南京举行,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争当现场小观众。

二、古诗文阅读(19分)7.(4分)古诗阅读子夜四时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注释】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

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恋之情,分春、夏、秋、冬四季。

李白依格了四首,此首属秋歌。

①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

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②玉关:即玉门关。

③虏:对敌方的蔑称。

④良人:丈夫。

(1)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描绘“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展示的画面。

(2)体现思妇心愿的是那一句诗?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8.(1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③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④,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⑤。

【注释】①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孔子的二十世孙。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

③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④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

⑤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太丘舍.去②昔.先君仲尼③人以其语语.之④韪大.踧踖(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言外之意是什么?(4)甲文中的陈元方与乙文中孔文举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三、现代文阅读(28分)9.(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猖会(节选)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

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

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

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

然而也并无确据。

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散文集,除了本文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请你再写出两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散文:、。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划横线句子的作用。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4)请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10.(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冬的等待任随平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荒芜与突兀。

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堂出走的大神,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

冬天本就是一个安谧静美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

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

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辽阔的褴褛倏忽隐遁在旷野深处,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

如若置身山梁,遥望村庄深处,便见袅娜的炊烟悠悠舒展着身姿,将草木的香味播撒在辽阔的空域。

那香味里,就有母亲唤儿晚归的呼唤,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从小院深处悠悠弥漫开来。

此时,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似乎每一朵雪花里,都凝聚着村庄无尽的期许。

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觥筹交错,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

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

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

斜睨着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空茫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

毕竟,这样的场景不是谁能刻意求得的。

出得门来,舍不得伸展脚丫在素净齐整的雪地上。

那雪,是来自天堂的精灵,如梦似幻。

谁愿意轻易去打扰一场酣睡的梦幻呢?这样想着的时候,便是久久地站立在屋檐下,一任雪花的光芒懒懒地照耀着,迷人着,不觉得冬之寒凉了,唯有会心的笑意洋溢在眉宇之间。

草木搭建的屋舍下,牛羊睡意全无,伸长了脖颈在木门的条框之外,静静地欣赏着冬之雪景,一副副满足的慵懒样,似乎馨香扑鼻的草料对于此刻的它们缺少了平日的吸引,唯有这落雪,足以慰藉胸中的饥渴。

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灵动与迷恋,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

而无雪的冬,唯有双目蓄满期许,仰首长空,在深情的瞩望里,等待一场雪的盛宴盛开在村廓四野。

(1)作者笔下冬天的村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作者说,“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请结合文意推想作者“感念”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