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沁园春雪》学生导学案

课题: 1、沁园春雪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
【预习课导学】(晚自习30分钟)
预习任务:
资料准备: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和这两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结合本文的课下注释,理解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记忆。

自我感悟:试着找一找两则新闻的要素及导语、主体部分。

预习步骤:
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诵读的节奏尝试读出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资料助读】
一、文体知识
词的相关知识:词,兴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配乐歌唱的,称为“曲子词”。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称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它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

标题一般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二、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他留给后人的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展示课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词的有关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胸襟和抱负。

3、激情投入,阳光参与,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

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自研自探导学】
1、词的上阙是如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严冬的雪景图的?(情由景生,景为情设,结合作者情感,先找出上阕选取了哪些意象?然后看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景象?)(朗读诗歌,找出意象描绘画面)
2怎样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抓住重点词语赏析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下阕中的“惜”字?(在理解“惜”字意思的基础上,再体会情感)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全词内容,抓住主旨句来进行分析体会)
【互动程序及展示方案】
1、两人小对子:
相互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给对方评定等级;对子间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预时:2分钟
2、小组互助:
组长主持组内的互动,重点交流内容——诗歌的写法、情感(主旨)。

预时:5分钟
3、任务分工
①抽签:明确各人的展示任务。

②预演:围绕展示任务,参照展示方案,优化展示内容,分派展示任务,进行组内展示预演。

预时:10分钟
4、展示方案
1、要有“朗诵---解析---总结”等完善的流程。

2、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集体背诵。

3、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情
当堂检测(见课件)
归纳小结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_________我的分数_________
基础题
1、填空(7分)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沁园春”是 , “雪”是。

在上下阙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是, 。

能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字。

(6分)
红zhuặng( )素裹顿失tặotao( ) 江山如此多jiao( )一代天jiao( ) qin( ) 园春惟余mang(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2)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风流人物
....
三、填空:(每空1分)
1、毛泽东,字,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

“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

一般分为上下两(也称片)。

2、《沁园春·雪》上阕写景,融入之情,下阕评论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五位帝王,抒发了颂扬之情。

3、这首词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4、“略输文采”指的历史人物是;“稍逊风骚”指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5、这首词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6、“风骚”原指里的《国风》和里的《离骚》。

7、诗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8、用互文见义手法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9、本文用“,”两句由上阕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10、《沁园春·雪》一文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发展题
4、默写这首词。

(5分)
提高题
5、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3分)
疑惑告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