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江苏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
2、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即_1667年,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组成。
3、南京东郊汤山葫芦洞发现的两块人类头骨化石,是距今约_30万年的“南京猿人”。
4、明清_时期,宜兴以紫砂陶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陶都”。
5、唐代,苏州成为江南运河的交通枢纽,人口稠密,百工兴旺。
6、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南京丝织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7、隋唐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8、宋代时,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苏州的繁荣程度。
9、徐州的彭祖有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美誉,徐州还因此而名为“彭城”。
10、张之洞在南京创办了江南储才学堂,后改为江南高等学堂。
11、每年正月十六南京人都有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上城头览胜的习俗。
12、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
二、名词解释1、金陵文化:也称“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金陵)。
三国时期孙吴建都京口(今镇江),随后又移都建业(今南京),自此形成文化圈。
金陵文化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并存互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2、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形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
3、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又有“淮左名都”之称,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
4、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今徐州、淮阴、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
5、苏东海洋文化:江苏东部有近一千公里的海岸线,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沿海的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三地主体的文化圈。
6、书院: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
三、简答题1、简述江苏的地理特征。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黄海,东南与上海市、浙江省接壤,西北与安徽省、山东省毗邻,介于东经116°18′~121°57′和北纬30°45′~35°20′之间,处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
境内以平原为主,包括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四部分;北部边缘和西南部地区有少量低山丘陵分布;河流湖泊众多;东面临海。
2、简述江苏得名的经过。
江苏省的名称,始于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取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组成。
3、简述江苏的历史沿革。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江苏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理范围,分属于九州中的徐州和扬州,二州大致以淮河为界。
三代时期,淮北先后称为徐州和青州,淮南和江南则称为扬州,居民被称作徐夷、淮夷和越夷,也可泛指东夷、九夷,江南居民也被称作南夷和南蛮。
春秋时,江苏分属于吴、楚、宋,战国时为越、楚、齐的一部分,后归属楚国,江苏境内的大国有吴国、越国和后来的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代江苏江北之地为泗水郡、东海郡和琅玡郡,江南之地为鄣郡和会稽郡。
汉代江苏分属于扬州、徐州刺史部和吴楚等诸侯国。
西汉初年,江苏境内封立了不少侯国,建都于广陵(今扬州)的吴国势力最大。
景帝时改吴国为江都国,广陵改名为江都。
武帝时,为广陵复名,置广陵郡,后再改为广陵国,封其子刘胥为广陵王。
南北朝时期,北方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主,南方则先后建立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因此史称“六朝”。
隋代江苏大致分属于扬州和徐州。
唐代江苏境内分属于苏州、常州、润州(今镇江市)、扬州、楚州(今淮安市)、海州(今连云港市)、徐州。
唐太宗时,江苏分属于全国十道中的河南、淮南、江南三道。
五代时,江苏先后属吴、南唐、吴越等南方小王朝。
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淮南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江苏分属两浙、江南东和淮南东路等三路,淮河以北则为金人占领,金将淮北分划于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两路。
元代,江苏长江以南属江浙行省,以北属河南行省。
明代,今江苏境内分置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徐州府等。
清代,改明代时的南直隶(即南京)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得名之始。
4、简述江苏教育发展概况。
(1)江苏地区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特点①完善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学、书院并驾齐驱,造就了江苏地区完善的封建教育体系。
②尊重教育的社会风气:尊重教育的社会基本风貌和民间风俗习惯,为江苏营造了浓郁的传统教育环境。
③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于发展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和平民化,当然,它对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江苏近代以来学校教育及学制的沿革1、近代教育。
①近代新式学堂和教会学校②兴办新学2、现当代教育①民国壬子葵卯学制②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③抗日战争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国民教育④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教育⑤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5、简述江苏书院发展概况。
宋初真宗(998——1022)年间,句容处士侯遗居于茅山,在茅山西北创建书院,聚徒讲学,先后达十余年。
赵宋南渡,我国理学大盛,一些理学大师往往以书院为阵地,通过讲学来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学术主张。
元人据有江南后,南宋遗民多不愿出仕,学者们纷纷自创书院,倾心讲学。
明初致力于官学,专重科举。
正德之后,官学再度衰微,书院再次兴盛。
6、简述江苏民俗的一般概况。
民间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游戏、民间竞技等。
民间游艺或调剂生活,或健体益智,或欢度节庆,或祈年求福,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1)游艺活动: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
如爬城头:正月十六,南京;游石湖:农历八月十八,苏州;元宵观灯:正月十五;花担:常熟;踩高跷;跳“五猖”;跑马灯等。
(2)竞技民俗:一般表现为力量和技巧的角逐。
如端午赛龙舟;斗羊;斗鸡;赛马;抖空竹;舞龙灯;狮子舞;湘莲;送麒麟等。
四、论述题1、试述江苏文化的地域特征。
(1)水文化形成的智慧特征:江苏地处长江、淮河的下游,湖泊众多,河流密布,水的灵动使智慧在江苏文化发展中发挥出突出的作用,使江苏人形成了勤思、善思和奇思的优良传统。
(2)南北文化交流形成的宽容特征:江苏处于南北两大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价值多元化、富于交融性和社会和谐的宽容特征。
(3)富庶安定形成的尽善特征:富庶安定的地域条件为江苏人追求地尽其用、事尽其心、人尽其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2、试述江苏经济发展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从此以后,江苏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赋税的作用来源之地。
在作出巨大经济关系的同时,江苏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1)均衡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江苏在农业、工业和商业这三大经济领域中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2)充满活力:历史上,江苏经济始终处于超越自我,敢为天下先的发展形态之中,即使是在遭受战乱、自然灾害的打击后,也是可以迅速地恢复、发展起来。
(3)文化含量高,儒工商同道,且有科技发展为其提供着重要支撑,江苏商人亦儒亦商,重利也重义。
3、试述江苏四大风味菜肴的特点。
(1)淮扬风味:以扬州为中心,以大运河为主干,南起镇江,北至两淮,东及于沿海。
一般认为其风味特点是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适应面较广。
制作的江鲜、鸡类菜肴很著名,肉类菜肴名目之多居各地方菜之首。
面点小吃制作精巧,品种繁多。
(2)苏锡风味:包括苏州、无锡一带,西到常熟,东到上海、松江、嘉定都在这个范围。
一般认为其原特点是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近代已向清新雅丽方向发展,甜味减轻。
苏锡菜中鱼馔(zhuàn)很有名,有松鼠鳜鱼、清蒸鲥鱼、煮糟青鱼、响油鳝丝、碧螺虾仁、白汤鲫鱼等。
苏州糕团品种丰富,以技艺精、用料广、造型巧、口味全的特色扬名于世。
(3)金陵风味:以南京为中心的地方风味。
一般表述是其风味兼取四方之美,适应八方之需,以滋味平和、醇正适口为特色,尤善烹制鸭馔,金陵叉烤鸭、桂花盐水鸭、南京板鸭以及鸭血汤等颇具盛名。
(4)徐海风味:指徐州、连云港一带的地方风味。
一般表述是以鲜咸为主,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名菜别具一格。
霸王别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鱼、红烧沙光鱼等名菜为其代表。
4、试述江苏“老字号”的文化特征。
(1)才子文化培养的儒商:儒商气质使江苏老字号更加看重传统道德,自觉地以传统道德创业,以传统道德兴业,以传统道德守业。
(2)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江苏人在经商的同时,始终有热爱家乡、为国分忧的情怀,有以富民强国为己任的自觉性,且这样的传统代代相传。
(3)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老字号的创办者往往都是社会中有号召力之人,他们的经济活动在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都产生巨大影响。
(4)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江苏老字号中,百年老店多。
这些老店历经沧桑,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记载着行业的兴盛和环境的变迁。
(5)近现代发展的借鉴意义:百年老字号的创业守成经验不仅对认识历史有意义,对建设祖国现代化也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6)文化大省的一个窗口:老字号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
我省老字号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行业但有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老字号文化已经成为展示我省文化强省面貌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