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学ppt课件
黄连解毒汤
中药方剂学课件
清热剂
1、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 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
清热剂
2、适应病证:里热证
里热证
≠
高热 里实热证
炎症
清热剂
里热证的成因
•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 内伤七情,气郁化火 • 饮食:过于辛辣或过用温补膳食 • 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小米
兼清热除烦 和胃安眠
糯米 兼收涩之功
黑米 长于补血
粳米的作用
• 药液变稠,便于吸收钙离子 • 保护胃气 • 煎药时间以米熟为标志
辩证要点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白虎汤
《许玉山医案》:张某,男,30岁,工人,初起 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干,西医按
感冒治疗后,症状不减,改服中药辛温解表,
犀角地黄汤
Ⅱ类
《备急干金要方》
清营凉血
主治症候分析
损伤血络
热入血分
热扰神明 蓄血瘀热
出血 (偏于上部) 昏狂谵语
漱水不欲咽
犀角地黄汤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君:犀角:清心解毒,凉血消斑 • 臣: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佐:丹皮、赤芍:凉血、活血散瘀
辨证要点
各种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谵语,身热舌绛为辨证要 点。
• 勿将透热转气局限于热在营分阶段,使用银花、连 翘、竹叶。若湿热入营,可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 开窍通闭。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 辨证要点。
清营汤
病案
• 中医杂志,1986(7) • 某男,62岁,因持续发热7日就诊,体温3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热毒
局部之热 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热陷心包
热结
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热病后期,阴虚发热
3、分类
清气分热 --热在气分 清热凉血 --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 --温疫、温毒、火毒及疮疡疔毒等证 清脏腑热 --邪热偏盛某一脏腑之火热证候 清虚热 --热病后期,余热未尽
恶寒止,发热加重,烦躁,口干,喜冷饮。 10余日后,来院就诊:壮热,烦躁不宁,口 渴饮冷,头汗淋漓,曾持续冷敷头部,发热
仍不退,头昏头痛,小便短赤,舌苔黄燥, 脉洪大而数。
竹叶石膏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证治分析
清热
气分余热
身热,多汗
失治 白虎证
益气生津
气阴两伤
舌红少津,脉虚
胃气(虚)上逆
呕
和胃
主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
伤寒化热入阳明
里热炽盛
温热邪气入气分
①大热 ②大汗 ③大渴 ④脉洪大
白虎汤
治法:清热生津
辛
• 君:石膏 甘
散热 生津
张锡纯:石膏退热, 不仅“以寒胜热” 而且“逐热外出”
寒
清热
质重
降火
• 臣:知母:苦寒、质润
为何不用生地、麦冬养阴
• 佐:粳米、 炙甘草:益胃生津;防止苦寒伤胃
少津,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竹叶石膏汤
比较:白虎人参汤和竹叶石膏汤
• 相同:气分热证,气津两伤
• 不同: 白虎人参汤:实多虚少幻灯片 25 竹叶石膏汤:虚多实少幻灯片 26
• “其实在《伤寒论》里出现身大热、汗大出、 口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状的,原本就是白虎 加人参汤证。”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14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发热,体温38.5—39.5℃,西医认为术后感染,但 各种抗生素无效,用“安乃近”发汗退热,体温暂 时下降。现呕吐不欲食,心烦,口干,头晕,脉数 而无力,舌质红苔薄黄。
治疗:竹叶石膏汤去半夏,4剂后热退呕止,胃 开能食。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热剂
清营汤
Ⅰ类
《温病条辨》
清营凉血
热初入营阴
主治症候分析
竹叶石膏汤
功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君:石膏 竹叶:清气分余热 • 臣:人参 麦冬:益气养阴 • 佐:半夏:降逆和胃(去性存用) 通补 • 使:甘草、粳米
配伍特点
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
“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 《医宗金鉴》
竹叶石膏汤
辨证要点 身热多汗,气逆欲呕,烦渴喜饮,舌红
清热剂
4、使用注意
⑴辨别热所在部位 ⑵辨别热证真假 ⑶辨别热证的性质:“寒之不寒,是无水也” ⑷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⑸热盛格药时,可采用反佐法(种类少,量小)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清热剂
白虎汤
Ⅰ类 《伤寒论》
清气分热
释名
《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 而归肺。夏热秋凉,暑热之气,得秋而止,是汤 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口燥咽干 疮疡肿毒
不 必 悉 具幻灯片 46
黄疸
下利、小便短赤
功用 泻火解毒
• 形象记忆法
黄芩
栀子
邪热有出路
黄连 黄柏
功用:泻火解毒
• 君:黄连:清泻心火
原书主治:“烦呕不得眠”
• 臣:黄芩 • 佐:黄柏、栀子
• 苦寒直折
配伍特点
运用
辨证要点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功用 泻火解毒
犀角地黄汤
使用注意
本方寒凉清滋,对于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清热解毒
清热剂
黄连解毒汤
Ⅰ类
清热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 温、热、火、毒(异名同性,程度差异) • 毒的来源(外邪化热、情志化火、辛辣饮食)
主治:三焦火毒证
上焦 中焦 下焦
心 肺 脾胃 肝胆 大小肠等
烦热谵语、出血
全身肢体酸痛,西医诊断为发热待诊,抗生素治疗无效,邀 中医会诊。诊见:状热神昧,入暮尤甚,口渴不饮,下肢散 在红疹,尿黄不畅,大便闭,舌绛无苔脉弦细数。
• 治疗:清营汤加大黄、杏仁宣肺通腑,2日后,大便通畅, 高热渐退,下肢皮疹趋淡,舌红苔薄,脉弦略数,去大黄, 加鸡内金10克调理脾胃,3剂后,热退疹退。
口渴或口不渴
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升
身热夜甚
神烦少寐 斑疹隐隐
舌绛
功用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君:犀角:清营凉血,泻火解毒
臣: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佐:★银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透热转气
黄连:清心解毒 丹参:凉血;活血
透热转气
• 温病大家赵绍琴将“透热转气”法广泛用于卫、气、 营、血各阶段的治疗,以透邪外出为原则。
“洪大脉有来盛去衰的特点,来盛提示里热邪 气盛,去衰提示正气和津液有所耗伤;”
使用注意
1、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 发热,均应忌用。
2、麦冬:半夏=2:1
3、热盛,用西洋参代替人参
竹叶石膏汤
病案
• 董建华等,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选,北京出版社 张某,女,25岁,因患乳腺炎,行术后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