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王铎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单国强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与晚明的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三大家‛,与同僚山西籍的傅山并称‚傅王‛。
然由于他是由明降清的贰臣,在‚书以人重‛、‚人品就是书品‛观念浓重的明末清初时代,并不甚为人敬重,对其书法亦毁誉参半,直到清代中期,才有人对简单化的‚书如其人‛说提出了异议,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即以张瑞图、王铎为例论道:‚明自嘉靖以后,士夫书无不可观,以不习俗书故也。
张果亭(瑞图)、王觉斯(铎)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后来,王铎独创的奇倔书风,遂得到世人认可,并给予很高评价,存世作品也深受青睐。
然而,对王铎兼擅绘画,所知者极少,画史也很少论及。
吴湖帆先生作为现代的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通晓古代书画史,熟稔历代书画名家,并有锐利的真伪鉴定眼力,他对王铎这样一位贰臣,同样予以高度关注,既熟悉他的书艺,也了解他的绘画,在王铎绘画作品存世甚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决断地入藏他己丑年所作的《花卉图卷》(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在展览中展出),并在后纸中题跋,认定‚孟津此卷乃是真迹‛,真可谓慧眼独具,胆识令人欣佩。
具体梳理一下王铎绘画的史籍记载和存世作品,他的画艺与书法一样,也颇具个性特色,并达到一定水平。
据史籍记载,王铎善画山水和梅兰竹石。
山水论
述较多,如张庚在《国朝画征录》记:‚山水宗荆、关,丘壑伟峻,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蔚,意趣自别。
尝与戴严犖(明说)书云:‘画寂寂无余情,如倪云林一流,虽略有淡致,不免枯干,尪羸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
’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韵乃为胜,可夺造化。
’其持论如此。
‛结合存世作品如作于顺治七年(1650)59岁的《设色山水图册》(辽宁省博物馆藏)和作于顺治四年至八年(1647-1650)56岁到60岁的十二帧《山水图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可以更具体了解到,王铎地山水既师承荆浩、关仝、又兼宗五代、宋元诸家,如董源、巨然、二米、黄公望、王蒙、吴镇;布局多源于北方山水画派系,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境界以奇胜,笔墨则多取自南方山水画派系,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丰实又蔚然,富有自然生意;画法实际上是以元人笔墨作宋人丘壑,总体风格浑厚雄劲,清新质朴,类似明代沈周融南北宗于一炉的粗笔山水。
王铎兼擅的梅兰竹石这类文人画中的‚四君子‛题材,画史论述更为简略。
姜绍书《无声诗史》曰:‚所绘兰竹梅石,洒然有象外意。
‛张庚《国朝画征录》记:‚间作花草,亦超脱名贵。
‛评语均很抽象。
结合存世作品分析,王铎地梅兰竹石亦渊源有自,多继承明代文人水墨花卉画传统,尤其是‚吴派‛的画风,同时也更多融入自身所擅长的书法用笔,所谓‚皆用书中关纽‛,具有浓郁的笔情墨趣和文人意韵。
存世代表作品有癸未(1643)52岁的《兰竹菊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纯用水墨法,兰叶用笔飘逸,墨气滋润,然又见顿笔,飞白等书写之迹;兰花则淡墨勾点,增其秀嫩,同时在兰丛中夹以硬而多刺的荆棘,以衬托野兰之顽强生命力;竹叶以尖劲笔法画出,又具长短、粗细之别,皆后再以轻淡流
润兰叶相衬,刚柔映照,更显竹之坚挺和兰之洒脱;菊花又用粗笔勾出花瓣,墨块刷出叶片,勾染结合,亦相映成趣。
此作通过笔墨的粗细快慢、流畅顿挫、浓淡轻重的丰富变化,将兰的飘洒、竹的坚韧、菊的秀雅,表现得各尽其态,并极富书法韵味。
王铎也绘综合性的花卉图卷,四季花卉和草木、山石杂陈其间,画法就更多样,力求使物象各尽其态,在传承上,也更多吸取明代文人水墨花卉画之长,尤其是明代陈淳的画法,极富文人画意趣。
己丑年所做的《花卉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副长卷钜制,另有同年的《枯兰复花图卷》(苏州博物馆藏)、辛未60岁作的《花卉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等,这类综合性花卉图卷在王铎存世作品中是比较少的。
此幅《花卉图卷》,绘石榴、荷花、玉兰、水仙、梅花、牡丹、灵芝、兰花、蓼草、菊石、竹菊等十余种花草,杂四时花卉于一幅,这无疑是沿用了明代陈淳、徐渭的取景、布局法。
卷首有王铎自题:‚此卷拙庵年公甚相护持,但纸多粉,墨不相宜,兴到则强为。
观其用墨不动,浓淡不发光,气亦不可不审辨而为之。
王铎,己丑九月识。
‛意思是说,因此纸多粉(当为粉笺),不适合他惯用的水墨晕染之法,故只好在兴致到时强行为之,细观此画,水墨不甚流动,浓淡墨色也不发光(因多粉之故),在运气挥洒成连贯方面,也要细加审辩而为之。
他的这段自题,恰道出这幅作品的笔墨特色,即不一味重墨和泼墨淋漓所造成的晕渗效果,而强调用气来驾驭笔墨,兴致到时随意挥洒,并运用多种画法来达到一气呵成之效果,使物象各具生意,均不失气势。
吴湖帆先生在后纸题跋称赞:‚观此,其用笔用墨纯二五草法,自题曰不动、不发光,实有动而发光之妙。
‛吴湖帆用二王草法来解释此卷之笔墨,实深悟王铎
画法之妙,即作画一以气贯之,定有具灵动之势和墨韵之趣。
具体分析这幅作品,用淋漓水墨塑造的物象确实不多,更多的是运以勾勒、没骨、小写意等法,根据物象灵活运用,既呈现了笔墨的丰富性,又保持了一以贯之的气势。
首段石榴,以用笔为主,极少渲染,然硬倔重墨的枝条、柔和的花朵、略加勾染的叶丛,已将石榴花的穿插形态和前后层次很生动的表现了出来。
两段荷花,则勾染结合,花瓣用带顿笔线条勾勒,荷叶以浓淡水墨渲染,叶杆施浓墨重笔,层次分明,主体突出。
三段玉兰,以勾勒为主,枝干粗劲,花瓣淡柔,用笔也各有别。
四段水仙,则纯用白描法,但线条亦见粗细、浓淡、干湿之别,并偶见草书的干笔和飞白。
五段梅花,又主宗水墨写意法,槎枒的主干以笔带墨,尽力显示墨色浓淡的晕渗、融和之态。
六段牡丹,则纯属水墨没骨法,尤其朵朵花瓣,浓淡不同的墨块,将花朵的结构和层次表现得十分准确。
七段依傍着兰花的灵芝,粗健的灵芝运笔和柔润的兰枝线条,形成鲜明的硬软对比,各呈其质。
八段兰花,又用小写意法,以书法的行草用笔绘兰叶,隶书撇捺画兰花,极富书写韵味。
九段蓼草、菊石,则综合运用写意法和勾勒法,湖石连勾皴带渲染,凸现坚实峥嵘,蓼草细线淡墨勾勒,更见飘柔。
十段竹菊,虽以勾勒为主,然菊花之圆粗和竹叶之尖劲用笔,又各自有别。
综观全卷画法,可谓变化多端,层出不穷,既能运用不同笔墨以尽物象之态,又始终保持着简练的塑形和雄强的气势,可见王铎绘画的个性特点还是很鲜明的。
将此幅《花卉图卷》与其他几件综合性的花卉图卷相比较,其艺术特色也甚相一致。
如作于同年己丑的《枯兰复花图卷》(苏州博物馆藏),虽以兰花为主体,
但也陪衬了诸多杂卉、草木,如剪秋罗、瑞芝、野菊、车前、枸杞、翠竹、荆棘等,可称综合性花卉图卷。
其中兰花间以荆棘的布局和流润中带书写的笔法,两卷十分相似。
另外,相同的物象如菊花、灵芝,从形象到笔墨也甚一致。
其它的竹丛所用水墨法、剪秋罗、枸杞、车前杂卉所施的勾勒法,也能找到类似画法。
两卷画风所呈现的相似性或一致性,也证明己丑年的《花卉图卷》是王铎绘画真迹。
分析至此,不由得进一步佩服吴湖帆先生对王铎绘画的认知之深和鉴定之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