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

书法作品释文及其赏析一、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词〗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鉴赏】上片起句“久有凌云志”,劈空而下,声势不凡。

“凌云”既是形容山势之高,也昭示了词人志向的远大,这“凌云志”,就是当年初上井冈山,开创革命根据地之“志”,也是今天重上井冈山,开拓新征程之志。

一个“久”字,连接今昔,指向未来,同时还突出了诗人的心理蓄势和期望价值。

“重上”二字,显然是以井冈山的过去和现在作为审美背景的,看到井冈山的今天,不由想起它的昨天。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前句深挚地表达了对井冈山和老区人民的情意,“千里”写行程之远,“故地”写梦魂所系,“寻”写感情之殷。

后句点出解放后的井冈山,变得如此壮美。

这里的“变”字,连接了过去,突出了现在,回应了“久有”和“重上”。

在描述“新颜”时,词人摄取了几个典型的镜头:莺歌燕舞、潺潺流水、高入云端的公路。

这里,视觉映象和听觉映象融为一体。

“高路入云端”,既赞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也补充井冈山之高峻。

从艺术上看,又形成了国画山水的意境。

很明显,这些景物着上了词人浓重的情感色彩。

此时,词人的情绪格外轻松愉快,一方面是故地重游,另一方面也因为那几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故词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进一步体现了词人的豪壮情怀。

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最为险要。

词人登上黄洋界,想起当年黄洋界保卫战,对未来信心更足。

据当时随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乘车的疲劳,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

黄洋界上阳光明媚,显得格外壮丽。

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

”这段回忆可印证词中所表现的毛泽东的心境:当年血与火的战斗难关都闯过来了,狭窄和将来还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超越呢?“不须看”表现了对困难的蔑视,也表现了对前途的自信与乐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过片,词人由过去的战斗生涯,,自然地想到了眼前的世界形势。

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

接下去的“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两句,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感情的内涵。

词人两次上井冈山,时间跨度达三十八年之久,这三十八年,从个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看,该是多么的漫长啊,其间经历的坎坷磨难难以数计。

但从宇宙的历史看,从时间无限的角度看,它又仅仅是一瞬间。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宇宙和历史的俯视感,从而窥见其博大的情怀。

继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三句,则充满了理想的色彩,进一步托出了词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信心。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困难镇定自若,“谈笑凯歌还”正形象地显现了他的这种气度与风采。

苏轼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辛弃疾也有“方谈笑,整乾坤”之句,与之相比,毛泽东的词句,更多几分潇洒与雄奇。

以上三句,不但突出表现了毛泽东的个性特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对中国人民来说,世间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最后二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俗语化出。

词人由登黄洋界以及对革命斗争历史的回顾,升华出这样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词句,作为全词的收束,同样是在豪迈中充满轻松与自信的。

这一哲理的得出,并非靠抽象的议论,而是从词的艺术形象中自然总结出来的,这充分显示了词人在创作上造诣和功力。

毛泽东是一代词人,更是一代伟人。

宏大的气魄与从容的气度,已形成他的一种文学创作的优势与定势。

他的诗词是以豪迈为基调的。

可是,这首词的豪迈与他以前诗词中的豪迈还不完全一样,其中多了几分轻松。

其次,全词的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达到了巧妙的结合,层次结构搭配相当和谐。

第三,以口语、谚语入词,则杀这首词语言上的重要特点。

“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

”(清钱泳《履园谭诗》)。

如本词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句,既名如白话,,有辐射出深刻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特别是他化用俗谚而又丰富了谚语的内容,同时与开头的“凌云志”相呼应,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登攀”精神。

词的境界因而大大提高,审美意味也更加丰富。

二、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作者】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应对皇帝诗作的诗。

这种诗一般以颂扬居多。

此诗题意在于为天子春游回护,因此,开头虽写道中景物,仪卫丰盛,春色醉人,结句却掩盖玩春之实,而颂扬他披泽于世之虚。

作品原文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韵译】渭水萦绕着秦关曲折地东流,黄麓山环抱着汉宫长年依旧。

皇辇远出千重宫门夹道杨柳,阁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锦绣。

帝城高耸入云的是凤阁凤楼,春雨润泽千家树木美不胜收。

为了把住春光时令出巡民忧,不是因为玩赏春光驾车逛游![2]“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跳望所见的景象。

首句写渭水曲折地流经秦地,次句指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

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增强了时空感。

诗人驰骋笔力,描绘出这样广阔的大背景之后,才回笔写春望中的人:“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

诗人是回看宫苑和长安。

这里用一个“花”字渲杂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

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

云雾低回缭绕,盘亘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翠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像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在雨水的沐浴中,更加显得生机勃发。

这是一幅带着立体感的春雨长安图。

由于云遮雾绕,其他的建筑,在视野内变得模糊了,只有凤阙更显得突出,更具有飞动感;由于春雨,满城在由雨帘构成的背景下,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更显出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

这两句不仅把诗题的“雨中春望”写足了,也表明了这个春天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铺垫。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

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

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夸饰成顺天道之举。

古代应制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词。

王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诗歌的艺术性很高,王维善于抓住眼前的实际景物进行渲染。

比如用春天作为背景,让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层春色;用雨中云雾缭绕来表现氤氲祥瑞的气氛,这些都显得真切而自然。

这是因为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之长,在选取、再现帝城长安景物的时候,构图上既显得阔大美好,又足以传达处于兴盛时期帝都长安的风貌。

三、苏轼词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历史背景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

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

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赏析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

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

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

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

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

“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

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

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

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

“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

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此词作于元祐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社会评价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

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

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四、沈钦圻,明末诗人【梅】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