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二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正是建立小学学习习惯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狠抓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什么都未知,你给孩子灌输的理念、形成的认知、养成的习惯都至关重要,这是也是他对一生学习的“第一印象”。
作业速度与字迹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去纠正他,会让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就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作业速度慢。
所以一开始不要求正确率,只要求速度,严禁边做作业边玩,尽量做作业中途不吃东西、不上厕所。
先做他不擅长的作业。
这个阶段切忌把追求成绩错误地表现为要孩子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
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跟自己竞赛”,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分数、名次的追求。
小学一二年级还要培养孩子每天朗读、写简单日记的习惯。
总之,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把好的学习习惯作为起步,毕竟小学毕业才是见分晓的时刻。
做好每一步。
三四年级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高考的学习成绩,小学三年级和高二成绩相关系数0.82,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
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又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加强不能放松。
三年级后不用跟一二年级一样再坐在旁边陪伴孩子做作业了,他们开始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但你要教会孩子做计划表、整理错题、做笔记。
(二)想要做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
一个学习方法对别人有用,对自己可能就并不太见效,所以找准自己的方法,坚持和过程中改进很重要。
不同的孩子,适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所以给孩子挑选适合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很关键。
数学加编辑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 、学会主动预习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
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2 、听课不要仅仅是听,重要的是要思考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
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
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说,在课堂上,老师最大的作用是:启发;孩子在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靠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解题的思路;答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3 、及时总结解题规律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孩子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4 、拓宽解题思路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
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
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4)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
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 、充分发挥错题本的作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错本”,把自己平时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原因,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在实际的学习中,要经常查看这个本子,做到心中有数。
有很多学霸都是因为积极使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高分。
6 、“1×5”学习法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获反对搞题海战术。
做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思考:①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我是如何想到的。
④还可以怎样做,有其它方法吗?⑤一题多变看看它有几种变化的形式,把自己当作一个出题者,领会出题人的意图,看看能不能有其他的解题思路怎么样。
7 、关于写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态,审题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对于做错的题目上,引导学生形成错题分析法,而分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于不正确的阅读导致的解题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正弄懂题意。
(三)结合我在初一的教学情况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做好小初的衔接,做到数学成绩一路领先。
1、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的区别首先在内容上,中小学教学内容不一样。
小学内容简单、具体、直观。
到了中学,内容逐步加深,例如,引入了负数,用抽象的字母代替数,由“数”转入“数形结合”,由计算转变为论证。
横向上小学科目较少,初中科目较多,学习精力相对分散,学习压力也自然随之增加,初中学习也应尽量做到预习或提前学习。
其次在学习上,中学对学生的学习更强调自觉,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中学比小学轻松”的错觉,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我在班上也反复的和我的学生强调差距都是在假期产生的,虽然这有一些片面,但是能够给学生一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初中的学习更强调自觉,更强调同学们能够自己进行推导,自己进行总结归纳。
最后在思维方法上,就在我学而思教育小学部学习的奥数内容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更多地是表面的、形象的,以直观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
教师一般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法,而弱于数学语言的表达,讲课详细,多次重复,课堂练习多;学生平时没有阅读课本的习惯,往往重计算、轻概念,解题套模式。
熟悉小学奥数的同学应该比较清楚,在小学的奥数学习中,很多知识都是反复学习和加强的,很多知识三年级学习,四年级学习,五年级继续加强,有多次反复学习的机会。
但是初中以后,学生们要更多地学会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偏重于理解记忆。
因此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往往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学习要求上的转变,仍然认为数学就是做作业,把数学课本看作“习题书”,以为读数学书就是多读一些法则、公式,不善于思考。
2、学习方法说到学习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能一概而论,使用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的提高效率,自然不能较快的提升学习成绩,同学们升入初中后要尽快的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可以和老师沟通,听一听老师对你的建议,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老师的学生比较多,所以大家要学会主动,学习中做作业要主动,有问题答疑解惑要主动,等等。
我现在谈一下普通的学习方法:首先,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中的一个步骤,有利于我们抓住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效率;预习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能够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但是预习不是必须,因人而异。
其次,上课听讲和笔记。
课上老师会把有关概念和法则,容易出错的地方点出来,对于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要善于记录下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记笔记的方法十分重要,同学们在记笔记方面有很多误区,甚至事倍功半。
简单说,笔记要有记笔记,整理笔记,反复看,反复思考,再整理笔记的几个过程。
今天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不多说笔记的问题了。
最后,就是复习,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步的认识学习和归纳体会,难题再做一遍或再看一遍可能会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简单题再做一遍有利于在保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速度,现在在我的班级里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能够坚持复习,准确率很高,思路也相对广阔,进步显著。
很为他们感到高兴。
我在这里也简单谈一下复习的方法,我们的课程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后边都配有一定的练习作业,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同时也应该注意对概念知识点的巩固复习。
有些同学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解题,忽视对有关概念法则的识记,给一道题会做,但是问为什么这样做就不明白了,有的学生是边看讲义边做作业,这是不对的,做提前要先看书,该记住的要先记住,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通过理解加深记忆,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希望同学们能够尽快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数学成绩一路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