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经典驿站1《诗经》1-1硕鼠(《诗经.魏风》)教学目标: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
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
汝,指奴隶主。
“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
“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
“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适”,到也。
“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直”与“所”意同。
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6、理解表达的思想:《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7、引导学生背诵《硕鼠》。
三、温馨点击,了解《诗经》。
1、请学生阅读《温馨点击》中的内容,初步了解诗经。
2、请学生回答记忆住的内容。
3、教师补充《诗经》的内容:《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四、课下搜集有关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背诵《硕鼠》。
二、交流《诗经》中其他类似诗歌。
重点学习背诵《伐檀》。
(一)《伐檀》原文伐檀【诗经·国风·魏风】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劳动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讽刺。
)(二)文意理解《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
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
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
“干”是岸。
“寘”就是堆放的意思。
“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水面,纹如连锁。
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之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不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
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
“县”同悬。
“貆”,兽名,代指野兽类。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
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
“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
“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
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由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
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实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
这就是《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
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
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
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三、完成成长阶梯。
学生完成内容,对《诗经》有全面的把握。
1-2黄鸟(《诗经.秦风》)教学目标:1、背诵黄鸟,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挽歌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黄鸟》。
1. 学生自读《黄鸟》,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理解词语①交交:鸟鸣声。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鸟声也。
"黄鸟:即黄雀。
②棘:酸枣树。
一种落叶乔木。
枝上多剌,果小味酸。
棘之言"急",双关语。
③从:从死,即殉葬。
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赢,名任好。
④子车:复姓。
奄息:人名。
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鍼(zh ēn)虎同此。
⑤特:杰出的人材。
⑥"临其穴"二句:郑笺:"谓秦人哀伤其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慄。
"⑦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⑧良人:好人。
⑨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⑩桑:桑树。
桑之言"丧",双关语。
⑾防:抵当。
郑笺:"防,犹当也。
言此一人当百夫。
"⑿楚:荆树。
楚之言"痛楚"。
亦为双关。
4.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5、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二、经典赏析《黄鸟》是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痛悼“三良”的挽诗。
《左传·文公六年》载:“秦伯任好卒(卒于周襄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621年),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据此,不仅诗的本事有信史可征,作诗年代亦有据可考。
《史记·秦本纪》亦载其事:“缪(穆)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
”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恶习,被殉的不仅是奴隶,还有统治者生前最亲近的人,秦穆公以“三良”从死,就是一例。
《黄鸟》一诗只哀悼“三良”之死而不及其余,由此可知,那174人均为奴隶无疑。
诗分三章。
第一章悼惜奄息,分为三层来写。
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
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的解释,“棘”之言“急”,是语音相谐的双关语,给本诗渲染出一种紧迫、悲哀、凄苦的氛围,为全诗的主旨定下了哀伤的基调。
中间四句,点明要以子车奄息殉葬穆公之事,并指出当权者所殉的是一位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从而表现秦人对奄息遭殉的无比悼惜。
诗的后六句为第三层,写秦人为奄息临穴送殉的悲惨惶恐的情状。
“惴惴其慄”一语,就充分描写了秦人目睹活埋惨象的惶恐情景。
这惨绝人寰的景象,灭绝人性的行为,使目睹者发出愤怒的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
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时代的质询。
如果可以赎回奄息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是甘心情愿的啊!由此可见,秦人对“百夫之特”的奄息的悼惜之情了。
第二章悼惜仲行,第三章悼惜鍼虎,重章叠句,结构与首章一样,只是更改数字而已。
秦穆公用殉177人,而作者只痛悼“三良”,那174个奴隶之死却只字未提,则此诗作者的身分地位不言而喻。
殉葬的恶习,春秋时代各国都有,相沿成习,不以为非。
《墨子·节葬》篇即云:“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不过到了秦穆公的时代,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殉制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残暴行为,《黄鸟》一诗,就是一个证据。
尽管本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