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20135111007学年论文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13级姓名张来福论文题目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指导教师张慧职称讲师成绩2014 年 5 月 28 日摘要: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以新加坡分行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快速发展。
近 10 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战略。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发展现状的分析,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营发展分析,旨在寻求加速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主要举措,探索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主要战略,也为中国银行业真正走出海外,更多的跻身世界一流银行指明方向。
通过对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营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健康快速发展是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的基石。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走出适合自己的拓展之路,又要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海外拓展的前车之鉴。
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又不能墨守陈规,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利用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坚持“走出去”,这既是战略选择,也是必经之路。
同时坚持依靠母行的实力,坚持内外联动,依靠母行强大的客户和系统基础,加大海外拓展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海外机构的本土化经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海外机构的发展中去,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在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海外机构的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海外机构拓展业务领域的同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银行业务人才。
最终使外机构的发展呈雨后春笋般显现出来,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动网络。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海外机构目录第 1 章绪论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 2章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经营与发展3.1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沿革3.2 金融服务竞争力与不足第 3 章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3.1 建设跨国银行与国家战略3.2 境外机构本土化与境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选题背景与意义30年来,与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同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拓展从未停止,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引人深思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积极支持境内优质大型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各大银行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品牌形象。
次贷危机爆发,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每一次金融海啸都是对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行的考验。
银行牌照、监管制度、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等诸多方面与国内银行业迥异,加大了海外分行的经营和管理难度,海外分行必须因地制宜,稳扎稳打,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金融同业中争得一席之地。
2、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经营与发展2.1、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沿革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成立于 1993 年,是中国工商银行最早的境外营业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致力为进军东南亚市场和进入中国市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促进工商银行集团海外业务的迅速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目前在莱佛士金融区拥有一层自有物业的办公场所,但没有大楼冠名权。
新加坡分行现下设三个汇款中心,分别为莱佛士个人金融业务中心、乌节路汇款中心和牛车水汇款中心,均为租赁物业。
新加坡分行现有职员人数 94 人,其中总行外派员工 25 人。
2002 年 9 月,新加坡分行开始办理私人汇款业务,并于 2003 年 5 月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批发银行执照。
此后,新加坡分行发展提速,2003 年 12 月新设立的乌节路汇款中心正式开业,2007 年 1 月位于唐人街附近的牛车水汇款中心正式开业。
在贸易金融方面,2009 年工行新加坡分行成为中国银行业中第一家加入新加坡政府海外融资计划的中资银行。
2011 年 3 月,人民币业务中心正式对外营业,标志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迈上新台阶,同年 7 月新加坡分行信用卡部发行第一张新币和人民币双币信用卡,零售业务全线铺开。
2012 年 10 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特许全面银行执照 ,标志新加坡分行成立20年来的经营发展将掀开新的历史篇章。
2013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当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同业地位进一步加强。
2.2金融服务竞争力与不足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金融服务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行政策与资源支持。
二、特定客户群带动业务发展。
三、国内分行的内外联动日益频繁。
虽然在金融服务竞争力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但与中资银行同业以及当地主流银行相比,银行经营的不足以及业务规模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从银行发展速度看,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与新加坡本地和主流外资银行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新加坡当地银行业排位情况。
在七家本土银行中,星展银行、大华银行、华侨银行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盈利能力看,都位于新加坡银行业前三名,在整个新加坡银行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 2010 年三家银行披露的财务数据看,总资产和税后利润都远远高于其他银行。
其他四家本土银行规模都非常小,甚至不能与部分外资银行抗衡。
从工行新加坡分行的近几年发展数据看,虽然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是业务规模还比较小,业务范围受牌照影响比较窄,盈利能力、收益结构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银行牌照是影响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面银行牌照不仅仅意味着竞争起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对工行产品结构,客户范围、风险管理乃至发展潜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工行新加坡分行刚刚取得全面银行牌照,但毕竟获得资格的时间还短,网点布局以及业务拓展仍然需要时间进一步发展。
第3章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发展战略研究3.1 建设跨国银行与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目前,工商银行是中国本土业务规模最大、竞争能力最强的银行,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机构越来越多地跨入了当地主流银行之列。
中国工商银行的全球网络已经覆盖到近 40 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业务发展较快,但境外资产和利润占集团的比重分为 6%和 4.2%,在全球资本市场、全球融资和零售等三大业务领域尚未形成具有球竞争力的产品线。
工行基本上已经算是一家国际性银行,而且具备了并正在进步快速形成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跨国银行的基础条件。
工商银行率先建设成为跨国行,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自身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坚持金融服务走出去,利用好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这一有利环境。
其次,坚持整体联动,充分发挥好母行全球领先优势。
母行实力强大是境外机构壮大的主要依托。
最后,坚持因地制宜,挖掘好境外机构本土化发展这一最大潜力。
境外机构本土化发展是跨国银行的重要标志。
3.2 境外机构本土化与境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当前,中国工商银行全球化经营网络布局已基本形成,下一步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就是按照“区域统筹、差别管理、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境外机构本土化、差异化经营。
要认真研究境外机构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结合各自经营特点、资源禀赋和监管环境,明晰经营定位,以最擅长的优势业务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本土业务比重,逐步实现主要经营指标向当地市场重要或主流银行靠拢,在细分市场上创立优势,努力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
要对境外机构的战略布局有清晰认识,对市场竞争与业务条线建设有准确把握。
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是境外机构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优势地区,港澳机构要充分利用粤深港澳闽厦一体化优势和香港打造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区域内理财、投行和消费金融等新兴业务,扩大目标客户保有量,提升经营效率服务能力与盈利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主流银行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海外综合化经营和金融创新的支持平台。
在人力资源方面,一方面要引进相当数量的海外高端人才,迅速提高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在人力资源工作中要敢于解放思想,对于一些特殊人才,可以破例直接引入到银行高层管理团队中,给予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
另一方面,要通过内生增长,培养一批掌握外语、业务能力强、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的业务人才。
要继续在员工国际化方面加大力度,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发掘员工工作潜力,加快境内机构国际化人才的建设速度。
通过积极构建覆盖外派员工的全面薪酬管理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与推动本地化经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结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快速发展,近 10 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商业银行国际化已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战略,对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经营发展进行分析,明确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拓展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整理出对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加快发展的建议。
进一步探索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发展战略,得出中国工商银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一些启示。
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当前国有银行海外拓展的现状进行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显著,商业银行在海外进行市场拓展已是必然选择。
当然,商业银行海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发展路径有待选择。
2.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紧紧围绕总行战略部署和全行经营发展目标,加快战略转型,业务规模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银行牌照以及本土银行强大实力的制约,综合实力的提升仍然比较缓慢。
因此如何实现业务进一步快速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工行新加坡分行乃至大部分商业银行海外机构的主要课题。
本文通过研究工行新加坡分行的概况以及对所处金融同业的对比分析,深入分析了工行新加坡分行在经营与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与不足。
3. 中国工商银行海外机构拓展是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走出适合自己的拓展之路,又要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业海外拓展的前车之鉴。
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又不能墨守陈规,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要利用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坚持“走出去”,这既是战略选择,也是必经之路。
要坚持依靠母行的实力,坚持内外联动,依靠母行强大的客户和系统基础,加大海外拓展力度。
通过进一步加强海外机构的本土化经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海外机构的发展中去,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最终建设国际综合性大型银行,真正实现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辐射和影响。
参考文献[1] 杨高林. 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论坛.1997.[2] 黄涛. 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模式:理论前提与判断标准[J].银行家.2009,(12):94-97[3] 彼得·罗斯著,刘园译. 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 7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 黄涛、李甲.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投资模式的决策研究[J].国际金融研参考文献[5] 戴达年.现代美国银行激励管理制度集萃[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6]姜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7]李文.从利润管理到价值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探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8]黄兰民.香港银行管理细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 马霞光. 中国银行的跨国经营问题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