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一)信用风险概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

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

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确认,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

(二)形成原因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

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

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

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 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三)信用风险的特征特点
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征:
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
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
4、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

信用风险有四个主要特点:
1、风险的潜在性。

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

据调查,目前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0%左右,其中有70%以上是银行贷款。

这种高负债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益,潜在的风险也就与日俱增。

2、风险的长期性。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将是长久的阵痛。

切实培养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契约”规则,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需要几代人付出努力。

3、风险的破坏性。

思想道德败坏了,事态就会越变越糟。

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4、控制的艰巨性。

当前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措施,都具滞后性,这与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有关,同时还与银行信贷风险预测机制、转移机制、控制机制没有完全统一有关。

不良资产出现后再采取种种补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四)类型分类
①违约风险,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不履行债务契约的风险。

如授信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也可能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灵导致到期不能偿还债务。

一般说来,借款人经营中风险越大,信用风险就越大,风险的高低与收益或损失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②市场风险,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

如市场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债券投资者就会受损。

期限越长的证券,对利率波动就越敏感,市场风险也就越大。

③收入风险,人们运用长期资金作多次短期投资时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

④购买力风险,指未预期的高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风险。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预期水平时,无论是获得利息还是收回本金时所具有的购买力都会低于最初投资时预期的购买力。

(五)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指的是针对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具有违约“可能性”所产生的风险,进行管理。

详细拆分此风险成分,可以区分成“违约机率default probability”、“违约后可回收比率recovery rate”、“本金principal”。

信用风险管理为目前金融业界的最大课题。

除了针对“放款部位”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也需要针对其投资的“交易对手”,或“证券发行者”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管理的分类:
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个体风险。

按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风险可被分为道德性信用风险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

按源信用风险可控程度,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可控风险和非可控信用风险。

(六)避险原则
在信用管理中,为避免信用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对称原则。

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无论资产还是负债都要有适当的期限构成。

资产的分配和期限的长短要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或流转速度来确定。

②资产分散原则。

金融机构将资金投资于证券或放款时,应注意选择多种类型的证券和放款,尽量避免将资金集中于某种证券或某种放款。

如在证券市场购买不同产业、不同期限的证券,对大型项目组织银团贷款等。

③信用保证原则。

在授信时,要求受信人以相应的有价证券或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由第三者承诺在受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承担履约的责任。

(七)风险测量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

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

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

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

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

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

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

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

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

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

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

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

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
(如美国长期国债)。

信用风险的贴水为债权人(或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对放出的贷款(或对投资的债券)要求的额外补偿。

对于一个需要利用发行债券筹资的公司来说,随着该公司信用风险的增加,投资者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风险贴水也就更高。

某种级别债券的风险贴水是该类债券的平均利率减去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

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贴水有很强的关联。

公司的信用评级越高,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风险贴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则在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风险贴水越高,则公司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级别的债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筹资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也不同。

是依据无风险利率和该类债券平均利率的变化而确定的。

(八)后果影响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债券发行者
因为债券发行者的借款成本与信用风险直接相联系,债券发行者受信用风险影响极大。

计划发行债券的公司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资成本。

例如,平均违约率的升高的消息会使银行增加对违约的担心,从而提高了对贷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

即使没有什么对公司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经济萎缩也可能增加债券的发行成本。

债券投资者
对于某种证券来说,投资者是风险承受者,随着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则应增加相应的风险贴水,即意味着债券价值的降低。

同样,共同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会受到风险贴水波动的影响。

风险贴水的增加将减少基金的价值并影响到平均收益率。

商业银行
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

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

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

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

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

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

而当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

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