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革热的护理

登革热的护理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未发现病毒携带者 患者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3天,具有明 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染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 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是重要的传 染源

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伊蚊
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 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 (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 染期长者可达174日。伊蚊叮咬人体--传播 伊蚊卵巢中可检出登革病毒颗粒,可经卵将病毒传给 下一代,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临床表现
登革出血热
较轻的登革出血热 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
临床表现
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 2-5天后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皮肤
瘀斑、鼻衄 严重者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 官大量出血 如治疗不当,不及时,进入休克,可于4-24h内死亡 血液浓缩,PLT<100×109/L,WBC增高,有的病例出 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 脏器而危及生命
要注意盖好储水容器
花盆及水生植物每星期至少换水一 次,切勿让花盆底盆积水
健康指导
填 平 凹 陷 的 地 面
适当丢弃空瓶 子、空罐子
时间(天)
体温(℃)
40.0
9
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


临床表现
轻型登革热
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 天,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
重型登革热
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 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 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 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 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
治 疗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
治疗
一般治疗及隔离


急性期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防蚊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
治疗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 对于病毒血症严重者,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 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有出血倾向者用止血药物,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 酶、雷尼替丁等 脑炎样病例,甘露醇、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速尿 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伊蚊
登革热病人及隐性 感染者
健康人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理:伊蚊孳生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太平洋 岛屿和加勒比海。我国海南、广东和广 西、台湾等 季节:雨季,海南为3-11月,广东为5-10月 其他:多首发于市镇,后向农村蔓延
流行病学


流行学的其他特征
突然性: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流行 我国40年代东南沿海散发流行,1978年在佛山突然流行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 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 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 十个省、市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病死率0.016%~0.13% 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 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临床表现
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
伴周围循环衰竭 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 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 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实验室检查
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 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 束臂试验阳性 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 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 血清学检查:IgM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 病毒核糖核酸和病原学检查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天,通常4-8天 分型: WHO: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无休克)
登革休克综合征
我国分型: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临床表现
典型登革热
发热:起病急骤,24小时内T高达40 ℃,双峰热或马
鞍热;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 儿童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病原学
病原体:登革病毒,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 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 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 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 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病原学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 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 存活8年之久 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 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诊 断
疑似病例:具备上述1、2和3,加上4-8之一以上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低于 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 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 (登革热流行已确定) 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
实验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以下任一项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 测到DV抗原
护理诊断和措施
体液不足:与高热、多汗、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血浆外渗有关

病情观察、记24小时出入量 饮食护理 降温:保护头部、避免酒精擦浴,不易太快 补充血容量:控制速度,防脑水肿 休息与活动:早期卧床,适当活动 观察出血症状 出血防治 心理护理 体温过高、皮肤完整性受损、有感染的危险、疼痛
登革热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护理 健康指导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 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 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 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 作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 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

流行病学


易感性与免疫力
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 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 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 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 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 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


登革热是怎样传播的

概述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 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 登革热 流行分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 以上人口的健康 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 每年50万住院病例,90%是15岁以下的儿童, 平均死亡率为5%,死亡在2万人以上 我国登革热病例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广东地区 2013年云南爆发近千例 它是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病
疼痛: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疼痛 皮疹:3-6天出现,持续3-4天,为多样性皮疹 出血:5-8天,牙龈、鼻、皮下、消化道、沁尿系、浆膜等
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
其他:1/4肝大
41.0
39.0
38.0
37.0
36.0 0 35.0 1 2 3 4 5 6 7 8


Biblioteka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带登革病毒伊蚊
↓叮咬 人 ↓ (增殖)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组织 ↓(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毛细血管内皮损害 ↓ 皮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毒和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血管通透性 骨髓 WBC PLT
病理:肝、肾、心、脑退行性,浆膜、胃肠 粘膜、 肌肉、皮肤、 CNS不同程度出血
潜在并发症:DIC

其他护理诊断
健康指导
对病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预防疾病指导:个人防护


睡觉的时候要挂蚊帐、点蚊香 出门郊游要穿长袖衣裤 涂防蚊水 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登革热类似 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健康指导
预防疾病指导:治理环境

白纹伊蚊(花斑蚊),多在室外吸血攻击人 喜居室内外2.5厘米以上深的积水,如花盆、缸罐、轮胎、树 洞等。特别是轮胎积水 伊蚊喜白昼活动叮人,尤其是日出后2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

诊断
登革热诊断标准
1. 2. 3. 4. 5. 6. 生活在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病前5~9d 有蚊虫叮咬史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 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 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表浅淋巴结肿大 皮疹:于病程5~7d 出现为多样性皮疹、皮下出血点等。皮 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 3d~5d 7.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 8.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
治疗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加用血浆或白蛋白,但不宜输入全血, 以免加重血液浓缩 静滴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 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出血倾向: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及K,大出血输新鲜全 血或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 脑型:20%甘露醇、地塞米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