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影响及治理对策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影响及治理对策
这些国家的立法精神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根据这些立法精神, 结合我国现阶段流浪乞讨的具体现状,应将某些非正常恶意乞讨行为 列入处罚之列。
我国现阶段乞讨现象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未成年人占很大比重。 2009 年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 助 管 理 和 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城市管 理的盲点问题,所以,下一步,要继续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 护法》和我国参加的《国际儿童公约》的相关规定,从现阶段的实际情 况出发,把操纵未成年人乞讨规定为违法,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未成 年人的权益。 近年来,极大地发挥新型媒体的宣传作用也取得了良好 地社会效果。 微博救助被拐卖乞讨儿童行动取得巨大成功,让很多深 陷窘境的孩子们回到了温暖的家庭。 最近网络关注度极高的“小飞燕” 数次重返街头表面上是其养父的原因,但根源则是法律的空白以及对 职业乞讨者管理的缺陷。 ”在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的同时,可以考虑实施 流浪儿童国家强制收养制度,剥夺其监护人的监护权,由国家统一抚 养,让更多像“小飞燕”这样的流浪儿童回到课堂。 3.2 树立保护意识,创新管理方式
现如今的乞讨现象张显了我国法律的不健全,基层执法者无法可 依,处理相关问题时显得底气不足,总是缩手缩脚,不敢处理。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发达的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 《韩国 刑法典》第 23 条规定,“指使他人乞求而取得不当利益 ”者,属于“轻犯 罪”。 美国《模范刑法典》有流浪罪的规定。 法国《国内治安法》草案,对 流浪汉和乞丐作了严格的限制。 对没有获得同意,侵占他人空屋或公 共场所的流浪汉,处以六个月的监禁和 3750 欧元的罚款。 对利用恶狗 等动物为工具的攻击性乞讨组织者, 处以 6 年徒刑和 3750 欧元的罚 金。 还专门规定了危害国家人员罪。 对于流浪乞讨人员中严重威胁行 政官员和警察等国家人员的人身安全、财产以及他们的配偶和孩子的 不法行为者,将被处以 5 年徒刑和 7.5 万欧元的罚金。
2004 年在河南有一起特大杀人案,被害者共十一名,全部 是 精 神 或智力有点问题的流浪乞讨人员。通过调查摸排警方很快抓获了为报 复社会而杀人的犯罪嫌疑人。 据犯罪分子交代,他之所以选择流浪乞 讨人员下手就是这类人容易侵害且不易被发现。 2.3 流浪乞讨人员中混入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的马家爵案件,公安机关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但追捕 中却无索可寻,广泛调动人民群的力量才将其缉捕归案,原因就是马 家爵没有像普通犯罪分子一样藏身潜逃, 而是混入流浪乞讨人员中, 这样一来,使公安机关在运用通常的追捕方法时就无从下手了。 现实 中,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违法犯罪嫌疑人混入流浪乞讨人员中逃避法 律制裁,长期逍遥法外。
2 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治安的影响
非正常流浪乞讨现象已经越来越多的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 社会治安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难度。 当前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治安 形势的影响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流浪乞讨人员违法犯罪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现象十分严重
非正常的恶意流浪乞讨人员通过死缠滥磨方式, 物色好人选后, 一路跟行,拉拉扯扯,甚至乞讨不成还要骂人打人;或者态度蛮横,利 用威胁、自虐等方式逼人掏钱;或者跟随他人唱歌、跳舞等卖艺方式纠 缠不休逼人掏钱;虚构悲惨命运骗取钱财、小偷小摸、阻碍交通进行道 路乞讨、扰乱单位、企业工作秩序进行强讨等等违法行为更是屡见不 鲜。 2.2 流浪乞讨人员人身财产安全受不法侵害的现象日益突出
1 流浪乞讨人员的构成
《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城市生活 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 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 员。 从目前的现状分析看,流浪乞讨人员大致由生活贫困的农民、下岗 职工、残疾人、无人监护、在外流浪的精神病患者、无人监管或不服管 教、辍学、离家出走的少年儿童,以及被通缉追捕的犯罪人员或逃犯组 成。
【关键词】流浪乞讨;社会治安;规范立法;治理对策
中国的社会进程与法制改革总是伴随着阵痛进行 着 , 早 在 2003 年 6 月广州的“孙志刚”事件经媒体披露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 范围内的轩然大波过后,实施了 21 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 办法》被废止,随后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2006 年以后,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 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 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 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 工作的通知》。 这些政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 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也显现出我国政 治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进步。 现如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一个系 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协作,根据形势变化,继续完善 各项法律法规,创新观念,共同做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 作。
现阶段,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乞讨的方式纷繁复杂,一类属于 正常型:这类流浪乞讨人员多是由于生活所迫,以乞讨为谋生手段。 有 的凭借自身残疾见人伸手要钱;或者跪在街头,在路面上写上自己的 悲惨遭遇等,或者自称学生,被小偷偷走所有钱财,希望路人施舍回家 路费;或者卖唱、卖艺等乞讨;另一类属于反常型。 这类人员并非由生 活所迫而外出乞讨,而是渴求这种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他们或死缠 烂磨、或恐吓威胁,有的甚至形成了职业化。
科技信息
○职校论坛○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 年 第 33 期
浅析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影响及治理对策
任飞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现如今,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许多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 完善了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体系。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所诱发的不稳定因素及对社会治安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恶意乞讨背后的违法犯罪行为,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3 流浪乞讨行为的治理对策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大量非正常存在,对社会治安造成大量负面影 响,怎样治理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 题。 有的地区领导甚至要求若辖区出现乞讨者城管将扣分的强行驱赶 等不合理规定。 这就迫切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拓宽救助渠道、 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 3.1 借鉴国外经验,规范立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