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路基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1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
2 路基原地面处理,按施工技术合同或规范规定要求处理,并平整压实。
3使用适宜材料,必须采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适用材料,保证原材料合格,正确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4扔压实设备及压实方案。
5 路基纵横向排水系统设置。
6 每层的松铺厚度、横坡及填筑速率。
7 分层压实,控制填土的含水量,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路面基层 ( 底基层)施工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1基层施工所采用设备组合及拌和设备计量装置校验。
2 路面基层( 底基层 ) 所用结合料( 如水泥、石灰〉剂量。
3 路面基层 ( 底基层 ) 材料的含水量、拌和均匀性、配合比。
4 路面基层( 底基层 ) 的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及横坡等。
5 如采用级配碎 ( 砾 ) 石还需要注意集料的级配和石料的压碎值。
及时有效地养护。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1基层强度、平整度、髙程的检查与控制。
2混凝土材料的检查与试验,水泥品种及用量确定。
3混凝土拌和、摊铺设备及计量装置校验。
⑷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件的试验。
混凝土的水灰比、外掺剂掺加量坍落度应控制。
5混凝土的摊铺、振捣、成型及避免离析。
6锯缝时间和养生的掌握。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1 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
2 沥青材料的检查与试验。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
3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及计量装置校验。
4 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压实方案。
5沥青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
6沥青混凝土摊铺厚度的控制和摊铺中离析控制。
7沥青混凝土的碾压与接缝施工。
桥梁基础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点扩大基础①基底地基承载力的确认,满足设计要求。
②基底表面松散层的清理。
③及时浇筑垫层混凝土,减少基底暴露时间。
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
口)钻孔桩①粧位坐标控制。
②垂直度的控制。
③护筒埋深控制。
④泥浆指标及护筒内水头高度控制。
⑤孔径及桩底、桩顶标高的控制。
⑥清孔质量(嵌岩粧与摩擦粧要求不同⑦钢筋笼及导管接头质量。
⑧水下混凝土的灌筑质量。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点⑴实心墩①墩身锚固钢筋预埋质量控制。
②墩身平面位置控制。
③墩身垂直度控制。
④模板接缝错台控制。
⑤墩顶支座预埋件位置、数量控制。
口)薄壁墩①墩身锚固钢筋预埋质量控制。
②墩身平面位置控制。
③墩身垂直度控制。
④模板接缝错台控制。
⑤墩顶支座预埋件位置、数量控制。
⑥墩身与承台联结处混凝土裂缝控制。
⑦墩顶实心段混凝土裂缝控制。
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点⑴简支梁桥①简支梁混凝土及预应力控制。
②预拱度的控制。
③支座、护栏等预埋件的位置控制。
④大梁安装时梁与梁之间高差控制。
⑤支座安装型号、方向的控制。
⑥梁板之间现浇带混凝土质量控制。
⑦伸缩缝安装质量控制。
、^连续梁桥①支架浇筑时:支架沉降量的控制。
②先简支后连续:后浇段工艺控制、体系转换工艺控制、后浇段收缩控制、临时支座安装与拆除控制。
③预应力梁:张拉预应力钢筋及压浆控制。
(^)拱桥①预制拼装:拱肋拱轴线的控制。
②支架施工:支架基础承载力控制、支架沉降量控制、拱架加载控制、卸架工艺控制。
③钢管拱 : 钢管混凝土压注质量控制。
10 .公路隧道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1正确判断围岩级别,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 认真测量、检查和修正开挖断面,减少超挖。
3 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挖方案,包括新奥法、矿山法的选择,炮孔布置、装药量、每一循环的掘进深度。
4 喷锚支护措施尽早完成。
5认真做好监控量测工作,信息及时反馈。
土方路基实测项目有:压实度弯沉值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平整度、横坡、边坡。
石方路基实测项目有:压实、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平整度、横坡、边坡坡度和边坡平顺度。
砌体挡土墙实测项目有:砂浆强度平面位置、顶面高程、竖直度或坡度、断面尺寸、底面高程、表面平整度。
干砌挡土墙实测项目有:平面位置、顶面高程、竖直度或坡度、断面尺寸、底面髙程、表面平整度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 [ 或水泥土;或石灰土;或石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或石灰、粉煤灰土;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 )]基层和底基层主要检验内容包括:压实度、平整度、纵断高程、宽度、厚度横坡、强度、级配碎 ( 砾 ) 石或填隙碎石 ( 矿渣〉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有 : 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纵断高程、宽度、厚度、横坡水泥混凝土实测:面板的弯拉强度、平整度、板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构造深度、相邻板间的高差、纵横缝顺直度、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线平面偏位、路面宽度、纵断高程和路面横坡沥青路面实测:厚度、平整度、压实度、弯沉值、渗水系数、抗滑〈含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 \ 中线平面偏位、纵断高程、路面宽度及路面横坡桥梁总体实测:桥面中线偏位、桥宽 ( 含车行道和人行道〉、桥长、引道中心线与桥梁中心线的衔接以及桥头高程衔接钻孔灌注桩实测:混凝土强度、桩位、孔深\孔径\ 钻孔倾斜度、沉淀厚度 \钢筋骨架底面髙程。
沉井实测:各节沉井混凝土强度、沉井平面尺寸、井壁厚度、沉井刃脚高程、中心偏位 ( 纵、横方向、沉井最大倾斜度( 纵、横方向〉、平面扭转角。
扩大基础实测:混凝土强度\平面尺寸、基础底面高程\ 基础顶面高程、轴线偏位钢筋加工实测:受力钢筋间距,箍筋、横向水平钢筋、螺旋筋间距,钢筋骨架尺寸,弯起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后张法实测项目:管道坐标 ( 包含梁长方向和梁高方向众管道间距( 包含同排和上下层、张拉应力值、张拉伸长率、断丝滑丝数承台实测项目:混凝土强度、尺寸、顶面高程和轴线偏位墩台身实测:混凝土强度、断面尺寸、竖直度或斜度、顶面高程、轴线偏位、节段间错台、大面积平整度、预埋件位置桥面铺装实测:强度或压实度、厚度、平整度、横坡及抗滑构造深度隧道总体实测:车行道宽度、净总宽、隧道净高、隧道偏位、路线中心线与隧道中心线的衔接、边坡、仰坡公路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三项基本原则1必须采用 1 ^ - 3接地、接零保护系统;2必须采用三级配电系统;3必须采用两级漏电保护和两道防线工程价款的结算方法主要有:按月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段结算、目标结算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隧道围岩分级的综合评判方法宜采用两步分级,并按以下顺序进行:①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综合进行初步分级。
②对围岩进行详细定级时,应在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基础上考虑修正因素的影响,修正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值。
按修正后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结合岩体的定性特征综合评判、确定围岩的详细分级。
围岩分级中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及其对应关系应符合有关规定。
围岩详细定级时,如遇下列情况之一,应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进行修正:①有地下水;②围岩稳定性受软弱结构面影响,且由一组起控制作用;③存在髙初始应力圆管涵施工主要工序测量放线—基坑开挖—砌筑圬工基础或现浇混凝土管座基础—安装圆管—出人口浆砌—防水层施工—涵洞回填及加固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防治一、原因分析1混凝土板的切缝深度不够、不及时,以及压缝距离过大。
2车辆过早通行。
3原材料不合格。
4由于基层材料的强度不足,水稳性不良,以致受力不均,出现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开裂断板。
5 基层标高控制不严和不平整。
6混凝土配合比不当。
7 施工工艺不当。
8边界原因。
二、预防措施⑴做好压缝并及时切缝。
⑵控制交通车辆。
3合格的原材料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必要条件。
4强度、水稳性、基层标高及平整度的控制。
5施工工艺的控制。
6边界影响的控制。
三、治理措施1 .裂缝的灌浆封闭对于轻微断裂,裂缝无剥落或轻微剥落,裂缝宽度小于 3cm 的断板,宜采用灌入胶结剂的方法灌缝封闭。
灌缝工艺有直接灌浆法、压注灌浆法、扩缝灌注法。
2 ^ 局部带状修补对轻微断裂,裂缝有轻微剥落的,先画线放样,按画线范围凿开成深 5〜 7cm的长方形凹槽,刷洗干净后,用快凝小石子填补石灰稳定土底基层裂缝病害及防治措施1 .原因分析1石灰土成型后未及时做好养生;2土的塑性指数较高,粘性大,石灰土的收缩裂缝随土的塑性指数的增高而增多、加宽;3拌和不均匀,石灰剂量愈高,愈容易出现裂缝;4含水量控制不好;5工程所在地温差大,一般情况下,土的温缩系数比干缩系数大 4 〜 5 倍,所以进入晚秋、初冬之后,温度收缩裂缝尤为加剧。
2 ,预防措施1 石灰土成型后应及时洒水或覆盖塑料薄膜养生,或铺上一层素土覆盖;2 选用塑性指数合适的土,或适量掺入砂性土、粉煤灰和其他粒料,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质;3加强剂量控制,使石灰剂量准确,保证拌和遍数和石灰土的均匀性;4控制压实含水量,在较大含水量下压实的石灰土,具有较大的干裂,宜在最佳含水量± 1 %时压实;5尽量避免在不利季节施工,最好在第一次冰冻来临一个半月前结束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病害及防治措施1 .原因分析1水泥剂量偏大或水泥稳定性差2碎石级配中细粉料偏多,石粉塑性指数偏高;3 集料中黏土含量大,因为黏土含量越大,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温缩裂纹越大;碾压时混合料含水量偏大,不均匀;4混合料碾压成型后养生不及时,易造成基层开裂;5养护结束后未及时铺筑封层。
1 预防措施1控制水泥质量,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应适当降低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水泥用量; ^2碎石级配因接近要求级配范围的中值;⑶应严格集料中黏土含量;⑷应严格控制加水量;5混合料碾压成型后及时洒水养生,保持碾压成型混合料表面的湿润;6养护结束后应及时铺筑下封层;7宜在春季末和气温较高的季节组织施工,工期的最低温度在5%以上,并在第一次冰冻到来之前一个月内完成,基层表面在冬期上冻前应做好覆盖层(下封层或摊铺下面层或覆盖土桥梁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预应力损失过大预应力损失过大是指预应力施加完毕后预应力筋松弛,应力值达不到设计值的现象。
⑴原因分析①锚具滑丝或钢绞线( 钢丝束 ) 内有断丝。
②钢绞线 ( 钢丝〉的松弛率超限。
③量测表具数值有误,实际张拉值偏小。
④锚具下混凝土局部破坏变形过大。
⑤钢索与孔道间摩阻力过大。
防治措施①检查预应力筋的实际松弛率,张拉钢索时应采取张拉力和引伸量双控制。
事先校正测力系统,包括表具。
②锚具滑丝失效,应予更换。
③钢绞线( 钢丝束 ) 断丝率超限,应将其锚具、预应力筋更换。
④锚具下混凝土破坏,应将预应力释放后,用环氧混凝土或高强度混凝土补强后重新张拉。
⑤改进钢束孔道施工工艺,使孔道线形符合设计要求,必要时可使用减摩剂。
2锚头下锚板处混凝土变形开裂⑴原因分析①通常锚板附近钢筋很密,浇筑时振捣不密实,以致该处混凝土强度低。
②锚垫板下的钢筋布置不够、受压区面积不够、锚板或锚垫板设计厚度不够。
⑵预防措施①锚板、锚垫板必须有足够的厚度以保证其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