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高考——河流与湖泊专题

高中地理 高考——河流与湖泊专题

专题——河流与湖泊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

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较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该河的流域类型。

(2分)(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

(4分)(3)说明托素湖成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

(3分)(4)有专家认为,随时间推移可鲁克湖很有可能变成咸水湖,请你为该专家提供合理的解释。

(3分)解析:(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

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一至阶段二: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

阶段二至阶段三: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随着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内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

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泊,属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水系,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

湖水补充来源除湖面直接接受大气外,主要依靠地下水的补给和地表径流。

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为其主要补给河流。

湖泊东北部的新开河长25千米,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

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呼伦湖已经呈现富营养化状况。

(1)新开河吞吐受图中其他河流流量影响较大,据此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分)(2)推断在新开河以吐为主的年份呼伦湖盐度变化并说明理由。

(3分)(3)2013—2015年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径流量增加,但呼伦湖水位涨幅不大,分析其原因。

(3分)(4)说明近年来入湖营养盐类的主要来源。

(3分)解析:(1)新开河吞: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大,海拉尔河流量较小。

新开河吐: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流量较小,海拉尔河流量较大。

(2)盐度上升。

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湖水蒸发旺盛;此湖泊成为内流湖,入湖径流带来的盐类物质不断积累,盐度上升。

(3)呼伦湖面积广大;流域内草原广布,调节径流;新开河为吞吐型河流,对呼伦湖水位有调节作用。

(4)呼伦湖流域以畜牧业为主,牲畜粪便随径流入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流入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草原退化,使更多营养盐类随径流和风进入湖区。

材料一: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608米,面积约62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

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较大,东岸地区常年积雪。

材料二: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棉区和畜牧区。

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

湖中有20多种鱼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湖已成为候鸟迁徙、过冬和繁殖之地。

材料三:左图为伊塞克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右图为1990—2015年湖泊面积变化曲线。

(1)简述伊塞克湖“清澈澄碧,终年不冻”特点的成因。

(4分)(2)分析伊塞克湖入湖径流东多西少的自然原因。

(6分)(3)推测伊塞克湖1998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2分)(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伊塞克湖开发利用的价值。

(3分)解析:(1)入湖径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泥沙含量少;湖水处于静水环境,泥沙大量淤积;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冬季水温较高;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湖泊深度和容积较大,不易结冰。

(2)盛行西风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在湖泊东岸形成丰富的降水(雪);东岸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积雪,补给水源充足;东岸河流发育较多,入湖径流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增多,入湖径流增大;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减少,入湖径流增多。

(4)生态价值: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经济价值:湖内可通航;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观光;科研价值:为地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一:左图为阿姆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阿姆河是中亚水量最大的内陆河,发源于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兴都库什山脉北坡海拔约4900m的维略夫斯基冰川,干流流向西北,最后汇入咸海。

阿姆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来自雪水、冰川融水、雨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作用不大。

该河流含沙量在中亚河流中居于前列,挟带到咸海里的泥沙大约为中游附近输沙量的11%。

阿姆河流域修建了许多水渠,在一些支流上还修建了一系列的季节性调节水库。

下图中的乙、丙两处是河流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材料二:右图为阿姆河从下游到上游地区的气候要素资料图。

(1)阿姆河流域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是多峰式的,汛期从3月到10月,持续时间长。

结合材料,从气候、河流补给类型和地势方面分析阿姆河汛期长的原因。

(6分)(2)结合材料,比较材料一图中阿姆河甲、丙两处水文站测得的该河水文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等)的差异。

(6分)(3)结合该地自然环境特点,就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劣势和问题,提出该流域发展种植业的合理措施。

(3分)解析:(1)阿姆河流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每年3、4月份从下游到中游,由低处到高处的冰雪融水依次融化,形成较长的春汛;每年6—10月,上游高大的山脉高原地区冰雪融水补给和迎风坡以降水为主的补给,形成夏秋汛。

(2)从甲处到丙处,主要为季节性支流,枯水期季节性河流无水汇入,汛期季节性河流汇入径流,所以丙处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更大;从甲处到丙处,由于干流沿途的蒸发、下渗和工农业用水的消耗,所以丙处河流流量较小;从甲处到丙处,落差越来越小,泥沙沉积于河床,丙处河流含沙量较小。

(3)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优势发展长绒棉、葡萄等特色农业;干旱地区要有灌有排,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修建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预防旱涝灾害;植树种草,防止风沙和土地沙化;针对该地区严重缺水,可发展喷灌、滴灌以及以耐旱农作物为主的节水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

5.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地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3分)。

(2)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4分)(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气、水、土、地、生等各方面)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5分)解析:(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地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的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材料一:雅鲁藏布江奔腾于青藏高原南部,河流源头至国境约2000多公里。

在地理工作者眼中,雅鲁藏布江是一条神奇的罕见的大江,由于谷地各处岩性不同,它宽谷与峡谷相间分布,有一半额流程穿行在峡谷中,一半的流程穿行在宽谷中,形态如一条流动的长辫,故有人将它定义为是一条峡江。

辫江。

雅鲁藏布江的天然水能蕴藏量约为1亿千瓦,相当我国河流水能蕴藏量的七分之一,仅次于长江。

1998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考察,考察证实该峡谷是“生物资源宝库”“地质博物馆”等。

材料二: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资料图。

(1)比较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下游的主要补给差异,并分析原因。

(4分)(2)解释雅鲁藏布江宽谷与峡谷的形成原因。

(4分)(3)说明雅鲁藏布江峡谷是“生物资源宝库”的自然原因。

(4分)(4)你是否赞同对雅鲁藏布江水能实施大规模的开发,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分)解析:(1)上游地区海拔高,受高山阻挡,降水少,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下游西南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降水较多,且周围多高大山脉,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

(2)雅鲁藏布江河谷落差大,在岩性坚硬地段,流水侵蚀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致使河谷深而窄,形成峡谷;在岩性松软地段,流水侵蚀以侧蚀为主,使河床变宽,且由于落差大,流速大,河底被冲刷,河床摆动不定,形成宽谷。

(3)该峡谷地带纬度较低,印度洋暖湿水汽影响明显,水热充足;该峡谷相对高差大,垂直分异显著,自然带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的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丰富;故成为“生物资源宝库”。

(4)赞同。

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大量降水,且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峡谷地带,建坝工程量小;我国能源消费一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市场大;带动藏区经济发展(防洪、灌溉、旅游等综合效益)。

不赞同。

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建设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建水电站后难以恢复;地质结构不稳定,易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人烟稀少,当地电能市场狭小,且电能输出难度大;属于国际河流,可能引发国际纠纷。

材料一:位于拉丁美洲的巴拿马重工业基础薄弱。

运河业务是巴拿马国民经济的支柱,整个巴拿马运河的水位高于两侧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小时。

目前,巴拿马运河航道已无法满足日益巨型化的集装箱船的通行要求。

随着科隆自贸区日产10万桶石油炼油厂的建设,石油产品将成为巴拿马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材料二:2014年开工兴建的尼加拉瓜运河,是巴拿马运河长度的3倍。

航道规划底部宽度为230—520米,水深27.6米,可通行船舶最大吨位达40万吨,修建期间预计创造5万就业岗位,运营期间预计创造20万就业岗位。

材料三:巴拿马运河和尼加拉瓜运河位置示意图。

(1)分析科隆自贸区进行大型炼油厂建设的优势区位条件。

(4分)(2)有人认为尼加拉瓜运河的修建不合理,说出你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4分)解析:(1)巴拿马运河为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科隆位于运河端口,交通便利,便于运进原油;运河航运繁忙,过往船只多,需补充能源,市场需求量大;科隆自贸区减免关税,政策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较低,低价较低。

(2)合理。

缓解巴拿马运河的运输压力;缩短巨型轮船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运输距离,提高运输能力;巴拿马运河需船闸运输,浪费资源和时间,新建运河会节约资源和过河时间;拉动就业,带动尼加拉瓜运河沿河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