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目录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一)坚持立德树人 (3)(二)强化职业能力 (5)(三)增强就业能力 (9)二、深化改革,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10)(一)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10)(二)系统化实践教学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13)(三)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15)(四)中外合作办学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 (17)(五)多措并举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17)三、履行责任,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18)(一)不断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19)(二)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三)全面推进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1)(四)加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3)四、强化服务,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3)(一)三万技术技能人才助推首都产业转型升级 (24)(二)千余项科技成果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 (25)(三)十万社会培训给力北京学习型社会建设 (26)(四)众多民生服务助力“人文北京”建设 (26)(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服务北京区县转型发展 (27)五、问题与展望 (29)(一)探索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路径 (29)(二)探索本科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协作发展机制 (29)(三)加快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步伐 (30)北京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2013年,北京市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高标准、高投入,统筹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围绕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北京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一)坚持立德树人1.实施新生引航工程。

北京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契机,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出发,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要求,以‚中国梦‛宣传教育为主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新生思想特点,实施以‚追逐中国梦想矢志成才报国‛为主题的新生引航工程,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树立发展目标、坚定理想信念,为新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案例分享】实施通用平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及现代模型开发方法,结合信息产业等知识型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特点,开发了‚通用能力模型‛,通过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等四大实施途径,实现‚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养养成‛,形成了体系完备的通用平台素质教育方案。

该校开发了23种通用素质教育活动,形成了通用平台素质教育活动工作规程和评价标准;各教学系落实通用平台素质教育方案中具有专业特色的4-6种专题教育活动,在入学后的不同时段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北京高职院校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辅导员开展从事德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等案例研讨,支持辅导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开展班级素质拓展活动和心理咨询。

通过多种措施进一步提升各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13名辅导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

辅导员队伍已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3.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北京高职院校坚持‚早教育、早发现、早培养‛的思路,在新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把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作为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着力点,健全分层培养、分步衔接的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体系,开展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组织他们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北京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推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2013年,北京市高职院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601个,社团成员总数24400人,社团的在校生覆盖率约为27.3%,社团平均成员40.6人。

学生社团种类众多,理论学习、科技创新、公益实践、文艺体育、综合兴趣等不一而足,一些层次品位较高、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社团活动已成为广大师生深深喜爱和广为参与的校园品牌。

北京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已成为高职大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阵地,并日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案例分享】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社团联合会注册社团共计88个,其中26个社团为2013年新成立的社团。

学院将具备财贸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到公共选修课的范畴,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创业就业协会荣获‚2012年度北京高校职业类先进学生社团‛称号。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实施‚学生社团发展计划‛,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扶持学生社团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节能车‛社团组建的‚远航车队‛在2013年度 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与985、211等国内知名高校同场竞技,获得预赛第一名,正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还获得了赛事‚最佳设计奖‛,成为该赛事举办六年来首支跻身三甲的高职学院代表队。

(二)强化职业能力1.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北京市教委从2008年开始面向本科及高职学生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高职)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强化本科(高职)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目前北京市每年资助5000项左右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理工类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每项资助0.5万元。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项目以技术应用为主,课题研究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研究主体,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创新团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完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分析、总结等工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案例分享】创新创业项目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科研项目的形式组织社团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每年提供10万元经费资助。

近三年完成了《智能百叶窗系统开发》、《巡线机器人设计》、《自动售货机研制》、《立体车库研究》等14项科研项目。

学院为支持机器人协会和机电一体化协会两个专业社团,将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实训室作为两个协会日常活动场地,全天候向协会开放;提供近1000万元的各类机器人及配件,12台自动生产线实训设备,数控加工设备和钳工操作台给协会使用;提供日程活动经费和研究项目经费;社团学生在近三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取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毕业生就业层次不断提升,成功进入SMC、蒂森克虏伯、诺基亚、中铁建和正大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

2.人文素质教育引领学生文化素养。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克服职业院校‚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各高职院校抓住课堂主渠道,构建针对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开发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艺术修养;加强专项体育选修课,让每名学生掌握一门伴随终生的体育运动项目。

高职院校强调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专业氛围和人文环境;强调把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内化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2013年,为了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增强学习人文知识、阅读人文经典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文理交融,强化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使命意识,北京市教委组织‚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高职院校独立命题,独立竞赛,在院校初赛基础上举行市级复赛和决赛,参赛学校100%,共有22所院校的110名学生进入最终决赛。

【案例分享】开发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2013年加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建设,强化通识教育,开发了81门选修课。

其中包括人文类课程21门,科技管理类课程15门,能力训练类课程7门,艺术类课程3门,外语类课程14门,专项体育课16门,高职升本科课程5门。

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实施课程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承担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任务,内容包括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教案、开发课程教学所需的项目(案例)资料,拍摄公选课教学录像,为跨校区选课做准备。

3.三级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北京市贯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文件精神,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宗旨,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对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以‚竞赛月‛等形式举办院级竞赛,引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惠及更多学生,极大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

2013年北京市组织了‚移动终端应用创意与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大赛以及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对应的38个赛项的比赛。

在市赛的基础上,推选16所高职院校的代表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一等奖21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27个。

【案例分享】以校赛、市赛、国赛三级技能比赛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感受一次技能比赛‛的口号。

北工职院建立了以校赛、市赛、国赛三级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

通过‚技能竞赛月‛活动,积累了24个与企业用人息息相关的稳定的比赛项目,基本上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通经过比赛的‚洗礼‛,校赛优秀者还要继续备战市赛、国赛。

通过竞赛,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未来也有更为清晰的定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