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要求】1.了解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了解全词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2.找出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的词句,体会其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学时安排】一课时主要任务:学习写作手法,把握主旨和诗风。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平生。
2.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3.以议论为载体,开展探究,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给划线词注音故垒羽扇纶巾早上华发强虏公瑾2.解释下列词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雄姿英发一尊还酹江月3.填空苏轼,字,号,(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朝的、及宋朝的、、、、并称唐宋八大家。
同时他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4.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赏析这三句?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那些词用得好?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5.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要“怀”周瑜呢?6.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7.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是哪句?如何理解?8.《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二)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B.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D.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2.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几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E.“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3.填空(1)文中写景的句子是(2)文中咏史的句子是(3)文中议论的句子是(三)归纳总结1.主旨2.写作手法三.课后巩固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这里指当年赤壁战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2.对开头三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是虚写。
“大江东去”比喻千古历史,如同水里淘金一样,最后沉淀出历史人物。
B.是实写。
写出东去的长江,波涛冲刷,不见一丝旧迹,只有一些优秀人物还留在人间的传说中。
C.从大处着笔,虚实结合,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写尽雄伟壮阔的长江气势,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写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叹转到对历史英雄的羡叹。
D.概括写。
概括长江的总体气象,用比喻概括整个人类历史。
3.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
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遥想公瑾当年”句中“遥想”一词统领的内容是()A.小乔初嫁了。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小乔……羽扇纶巾。
D.小乔……樯橹灰飞烟灭。
6.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开头几句,写得气势磅礴。
作者从眼前滚滚东去的长江写起,联想到历史就如一条流淌千古的长河,有多少风流人物,都被历史长河的波涛所淘尽。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历来为人所称道。
“穿”“拍”“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
寥寥13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中,“江山如画”是对前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既是对前面“千古风流人物”的照应,也为下阕写周瑜张本。
D.词的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回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但在词的最后,诗人得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不如及时行乐,因而觉得前面的感想是多余的,是自寻烦恼。
7.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8.简要介绍作家作品9.本词运用了烘托和映衬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10.试分析词的上阕如何写景,下阕如何怀古、抒情?三者是怎样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知识链接】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学习要求】1.了解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了解全词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2.找出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的词句,体会其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学时安排】一课时主要任务:学习写作手法,把握主旨和诗风。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平生。
2.通过通读,感受豪放派的词风。
3.以议论为载体,开展探究,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1.给划线词注音故垒羽扇纶巾早上华发强虏公瑾2.解释下列词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雄姿英发一尊还酹江月3.填空苏轼,字,号,(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朝的、及宋朝的、、、、并称唐宋八大家。
同时他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是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4.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1)大江、浪花、乱石、江岸。
(2)特点: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赏析这三句?“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淘。
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乱”——写出石壁的险怪;“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惊”——写出江面波涛的汹涌;“拍”——写出江水与石壁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5.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要“怀”周瑜呢?明确:a、建功年龄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b、机遇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未建立功业还罪贬黄州。
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6.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明确: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
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1)侧面描写,以美人衬托英雄。
(2)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7.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是哪句?如何理解?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