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人物性格分析——八号陪审员戴维斯
本来我是不打算看这个类型的电影的,并不是说我不喜欢破案推理类的电影或小说,只是我对剧情实在没什么兴趣。
不过既然老师放了“拿它做三好生评取标准”的狠话,那我也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如果非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只能说非戴维斯莫属。
其次是2号,这个就暂且不提。
为什么是他?没什么好问的,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浅。
在这十二个怒汉(我以无力吐槽名字)一致认为那个青年有罪时,只有他提出了疑问。
嗯,最终他也救了那个青年。
我欣赏他两点,一是他的智慧,他用书面投票的方法解决了人们固有的从众心理(即随大流),在那些死性不改的慵懒的人身上施加压力,使这种本就没多少立场的人轻易改变,投了“无罪”。
可见他在心理方面的造诣是有多高!他还能从案件的蛛丝马迹中看出杀手的行为和动机,判定那个男孩是无罪的。
只有这样心思缜密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法庭中陪审员这种一言定生死的职位的人。
在这甚小却神圣的法庭中,集结了各种年龄、职业、性格(性别就忽略吧)的人,他们有的是社会底层贫困潦倒的穷人,也有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遍布社会各个阶级。
十二个人,不如说是十二种人,这个法庭,俨然就是一个社会!那个男孩,在如今的社会比比皆是,可戴维斯却不知跑哪儿去了?也许是出国旅游去了。
第二点,就是他所拥有的正义感。
然而,这东西在当今社会如今已所剩无几,或许是被五十多年的时光磨去了。
人们的眼睛被光鲜亮丽的表面所蒙蔽,却看不见路边被逼行乞的孩子,被打的头破血流的上访者。
前几日随母亲回老家,一家人聊天内容不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抱怨乞讨者一月讨的钱太多和北京上访者太多。
我不大高兴,许是年轻气盛见不得社会阴暗面,知道的再多再有见闻心里也难免愤愤不平。
最近看了一部小说,十宗罪,里面记录了两起案件,一个是政府强拆村民上访被打,一个是孙子被拐卖奶奶行千里路向政府求助却被拒绝,无奈之下上马路拦了特案组的警车。
就前两天,我收到一封邮件,大概就是展露某些真实却被媒体屏蔽的“负面”信息,然后我转了。
就这几件事,我可谓是百感交集,可也只是难过,凡事不能苛求十全十美,就像那本小说中的一句话——“有光明的地方,就会有黑暗。
”是啊,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戴维斯一样正义,可是,我也希望这种正义能够延续下去,而不是被黑暗吞噬。
二十一世纪却人才吗?不缺,缺的是像戴维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