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雪 赏析 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江雪 赏析 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江雪》中的情境在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江雪》中所刻画的情景和意境,并从其中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英译文为模板,对其在静态和动态翻译表达方面作了详细的对比。

文章还对“独钓寒江雪”的理解作了详细分析,对本诗的“诗眼”——“钓”字应当如何翻译作了深刻的讨论。

关键词:《江雪》;情景;静态;动态;独钓寒江雪。

I.背景与寓意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诗歌代表作之一,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江雪》仅二十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全是常字常句,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然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词句,勾勒出一幅冷气透骨、意境开阔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萧瑟荒寂的气氛,给人一种孤独不屈的情绪。

粗一看,这首诗似乎是感叹人民群众的劳苦凄凉——大雪纷飞冰冷天气还要外出钓鱼以养家糊口。

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了解作者作诗当时的背景的话,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发起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但新政权只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荒凉的永州。

《江雪》就是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政治气候险恶的背景下创作的。

那抗寒斗雪的渔翁形象,映照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寄托着诗人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天地的寥廓,烘托出天气的寒冷。

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点落在一叶扁舟和一个老渔翁上。

用“孤”和“独”来形容渔翁的清高孤傲,不管冰天雪地,不惧寒气逼人,专心致志垂钓。

在写法上,以静衬动,冰冷死寂的画面,突出毅然垂钓的渔翁;以冷衬热,寒气袭人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不甘寂寞与恶劣的政治气候作斗争的赤子情怀,那内心世界是热烈涌动而充满向往的。

目前,学术界对《江雪》的意境也作了深入探讨,存在四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是吴小如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诗人的主观意图是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第二种是“佛禅说”。

鲁峡认为,永州时期的作品《江雪》,深深地体现了作者崇儒向佛的思想以及由此构成的禅机理趣。

陈琼光也认为,渔翁此时“钓”得的是情味,“钓”得的是禅趣。

第三种与政治有关。

日本学者户崎哲彦分析到,前二句“……鸟飞绝,……人踪灭”暗示的是永贞革新的败北、同志的流放,并不是对实地景色、生活现状的描写。

第四种是林兴宅先生的观点。

他认为,柳宗元曾写过“无限居人送独醒,可怜寂寞到长亭”的诗句,可见他是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渔翁自喻的。

柳宗元还写过一系列呼吁求援的书简,如《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寄许京兆孟容书》、《与杨京兆凭书》等。

他在永州虽然“寄情山水,委废于世,恒与山水为伍”,但内心仍希望得到为国效劳的机会。

这是他“行歌坐钓”的夙愿,是在冰天雪地中怦怦跳动的一颗赤子之心。

综上所述,《江雪》诗中的渔翁形象,是诗人人格的化身,呈现多元化的心态:既孤独寂寞,又清高倔强;既寒气透骨,又内心炽热;既感到失望,又充满希望;既“性又倨野,不能摧折”,又企盼昭雪,得到援引(吕国康,2004,p. 19)。

II.静态与动态的对比这首五绝诗前两句写酷寒的雪境,但不直接写雪,而是以虚写实。

“千山”“万径”写画面背景之大,以“鸟飞绝”“人踪灭”的虚笔反衬雪境的寒寂。

而这万物潜踪似乎空无一物的雪境中,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存在呢?有。

诗人选取了渺小的孤舟渔翁来收聚这万象虚无的自然,使渔翁成为整个诗歌画面的生命中心。

“孤”“独”点明除“扁舟”与“蓑笠翁”之外,别无他人他物;“蓑笠”一词,以实写虚,从披蓑戴笠的静态,则可以推知雪花纷扬的情景,不写雪飞而雪态自见;同时又能寓动于静,令人想象出一顶蓑笠之外是一个飞动的大雪世界。

“独钓”是写动作,但又化动为静,极写渔翁如石雕铁铸一般坚毅不动、注目寒江的情景。

最后用“江雪”二字点醒题目,既呈现凄寒冷酷的氛围,又散射雪境刺眼的白亮。

这首诗把虚实相生、动静相成的艺术表现手法用到了极处。

鸟绝人灭的寒寂雪景与渔翁垂钓的生趣和他心绪的涌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者衬托后者。

下面我们就从“静态”与“动态”的表现方面来分析比较一下《江雪》各种英译文的优劣。

《江雪》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有很多种译文。

笔者仅选其中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译文来分析。

(1)Witter Bynner译(见文殊1989,p. 162)River snow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2)许渊冲译(2000,p. 457)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3)Burton Watson译(见文殊,1989,p. 163)River snowFrom a thousand hills, bird flights have vanished;on ten thousand paths, human traces wiped out: lone boat, an old man in straw cape and hat,fishing alone in the cold river snow.(4)王大濂译(1997,p. 127)River snowfallAmidst all mountains, birds no longer fly;On all roads, no more travelers pass by.Straw hat and cloak, old man’s in boat, head low,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5)吴钧陶译(1997,p. 645)The snowbound riverO’er mountains and mountains no bird is on the wing;On thousand lines of the pathways there’s no footprint.In a lone boat on the snowbound river, an old man,In palm-bark cape and straw hat, drops his angle string.《江雪》这首诗共描述了三个情景。

第一第二行各描述了一个情景,第三第四行合起来描述了一个情景。

第一、二个情景是“绝对幽静、绝对寂静”的,表示静态的意义;而第三个情景是“活跃起来、有了生命之光”的,表示动态的意义。

我们先来看第一第二行静态情景的英译文。

译文(1)和(2)都是用名词词组来翻译的,而译文(3)、(4)和(5)则用的是小句。

我们知道,名词(词组)通常表示某一实体或某一抽象概念,而小句则表示某一情形。

一般来说,名词和名词词组往往表示静态的实体(如,the stuedent,Zhejiang University,a biautiful white horse),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名词词组也可用来表示静态的情形(如,their departure,the singing of the famous star)。

相反,小句通常不表示某一实体,它表示的情形可以是静态意义,也可以是动态意义,这主要取决于小句中过程(动词)是表示何种“经验”意义(Experimental Meaning)(黄国文,2006,P.102)。

译文(1)和(2)基本上都是用名词词组来表达静态意义,突出了“绝对幽静、绝对寂静”的情景;而译文(3)、(4)和(5)则是采用小句来表达原诗的情形。

其中译文(5)虽然用了小句,但其动词用的却是“is”这样的“be”动词,表示静态意义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比较符合原诗的意象。

而译文(3)和(4)用的小句分别出现“vanish”和“fly”这样明显的表示动作的动词,使人联想到群鸟飞起来消失的过程或者扑翅飞起的情景,画面活跃跳动起来,这显然破坏了原诗要表达的“寂静无声”意境。

对于原诗第三第四行的翻译,以上五种译文除了译文(1)以外,都把这个情景当作动态来进行翻译,采用了表示动作的动词来描述。

尤其是译文(5)中吴钧陶还用了“drop”这个明显表示动作流向的动词,而其它三个译文都只是采用了类似“an old man (is) fishing…”这个无明显动作意义的结构。

译文(5)中的“drop”一词突出了动作意义,使老渔翁那“不惧酷寒、毅然迎战”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再回到译文(1)Bynner对第三个情景的翻译。

虽然译文用了动词“fishing”,但是“fishing”在句中是后置定语,修饰“an old man”。

句中“an old man”与“a little boat”及“a bamboo cloak”这两个名词词组处于并列的地位,描述寂静无声的大雪世界中存在的人和物。

所以说,“fishing”出现的结构是个名词词组,因此也就不像小句那样可以表示动态的情形。

纵观全诗,全篇不见句子,只有若干名词词组,构成了一幅完全静态的“寒江独钓图”。

这幅“寒江独钓图”让人感觉安静平和,好似老渔翁在享受大自然赋予他的那份安逸与悠然。

这样的译文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原诗的寓意,让读者体会不到老渔翁内心的涌动,那清高孤傲与不畏险恶更无从谈起。

III.对“独钓寒江雪”的理解《江雪》这首诗虽然描绘出一种寂静无声、与世隔绝的老渔翁一人垂钓的孤独情境,但是这首诗的“诗眼”不大可能是“独”字,而应是“钓”字。

“独”字只是描绘了表面的孤独景象,实际上,整首诗只有一个“钓”字具有动态感。

“钓”字之妙,在于它虽是动作,但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一种特殊状态。

此外“钓”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学史意义。

其一,钓鱼。

这是现实层面的理解。

其二,钓人。

这是上升到人的理想层次,它是文学史中早已成为模式化的一种描述,其艺术原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雪》中的情境在英译文中的对比表达。

寒江独钓之老翁也可如是理解,以钓鱼为手段,希望能钓来知音,钓来解人,那天寒地冻之背景便是社会环境非常险恶、知音难觅的象征。

其三,便是钓趣了。

这属于情感、精神范畴。

钓鱼动机“不在鱼”,而在趣,在禅悦,在超尘脱俗、人鱼兼忘的审美感受(纪永贵,2002,p. 8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