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上册(1)望驿台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铺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青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是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0)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夜泉袁中道山白鸟忽啼,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2)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迢迢牵牛星无名氏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3)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14)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声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5)牧童河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6)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7)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8)赠外孙王安石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粟,长城须读五车书。
(19)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0)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六年级下古诗背诵1,绝句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3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7,南园十三首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8,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9,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0,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3,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5,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6,客中作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7,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8,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9,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纪昀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20,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21,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杨万里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23,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24,泛吴松江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25,《论语》八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26,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⑨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是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⑤委:弃。
⑥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
⑧畔:同“叛”。
⑨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控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27,《吕氏春秋》两则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8,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晏子将使⑵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⑶者也。
今方来⑷,吾欲辱之,何以也⑸?”左右对曰:“为⑹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⑺?’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hān)⑻,吏二缚一人诣(yì)⑼王,王曰:“缚者曷(hé)⑽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⑾,叶徒⑿相似,其实⒀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