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自信心

幼儿自信心

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和表现及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建议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总则第五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中增加了“自信”的内容,这是我国幼教法规在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面的进步。

1998年北京市又推出98家庭教育指导行动主题:“保护自信,培养自信”探索幼儿自信心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这对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不无裨益。

自信心是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积极评价。

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成人、成才、成业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自信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相信自己,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信心培养一、幼儿自信心发展研究的意义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是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信心的含义较广,它既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态度,也包含个体的行为特征。

自信心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一种积极肯定,并由此做出相应的社会行为。

研究表明:4—5岁时期是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协调发展的佳期,即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的关键期。

从幼儿期起步培养自信心,给幼儿从小播下自信的种子,是形成其健康人格的关键期。

自信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积极思考,乐于与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1】自信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许多国家都把发展和强化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一大目标。

美国的教育文件《儿童高质量教育计划的标准》中就明确地把“发展儿童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列于十二条标准之首。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把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作为重要目标。

缺乏自信心的幼儿,稍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愿望,怯于与周围人交往,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认识和探索事物,而且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依赖性强、优柔寡断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杨丽珠认为,幼儿自信发展既有年龄差异,又有性别差异。

从总体上看,3—5岁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小学生儿童自信心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

Lundeberg(1994)和Hyde(1990)等人的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以上儿童自信心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高年级学生都比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加明显的自信心性别差异。

【2】二、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因素(一)、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和立、自主精神的早期培养是形成自信心的前提。

幼儿自我意识的萌发都在1岁左右开始,从能分辨自身(二)、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取得成功体验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三)、积极的评价与反馈是发展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3】三、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和表现(一)、幼儿自信心不足的原因1、过度溺爱、包办代替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通常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到孩子身上,溺爱、娇惯孩子,全全包办代替。

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给自己惹麻烦,事事包办;有的父母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的能力培养;有的父母怕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孩子玩,一遇到孩子与同伴间出现问题,及急于出面解决。

有些教师也把孩子视为柔弱的个体,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

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因而造成自卑。

2、过度严厉、过多否定由于受不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及自身性格的影响,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尊重、不理会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求孩子事事听从自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于严厉、粗暴,甚至苛刻。

随意发脾气,缺乏关怀、爱护和积极的赞许和肯定。

有的教师也缺乏对孩子基本的尊重和理解,经常用严厉、强硬的态度来要求他们。

孩子一出现问题,轻则批评、否定,重则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恐吓。

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关爱、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中,儿童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倾向于形成一种“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心情忧郁,产生无助与自卑感缺乏自信心。

3、成人对幼儿态度和评价的随意性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对幼儿自信发展有直接影响作用。

幼儿在与成人交往中,成人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幼儿从这些镜子中看到自己,继而判断他们的所见所闻。

有的家长以为只要孩子的缺点说出来就能使孩子获得帮助和改变,孩子在家中习惯了被否定、被挑剔,接受了家长的这种消极暗示,那么孩子从家长那里获得的最大的教诲就是时时发现和克服自己的弱点,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体验不到他人的重视和信任。

反之则会推断自己毫无价值,不仅破坏了物质环境的美丽,而且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4、成人对幼儿交流的权威性和不平等性在家庭中家长是权威人物,在幼儿园老师也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家长和老师有时也会手持特权,随便使用各种词汇,尤其是使用限制幼儿思路和行为的词和否定言行的词。

如:你不会做,不要去碰、你像小猪一样笨,这样的事都做不成等。

成人的头脑里有种“非此即彼”的意识,用“不”字给孩子画出行为界限。

另外,成人用“应该”一词来衡量和指导孩子的行为,实际上在强调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忽略了孩子在客观状态下进行的创造,即没给孩子留下自我调整步伐的机会和空间。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轻者批评、否定,重则训斥、讽刺。

幼儿长期处于这种缺少接纳的环境中,孩子倾向于形成“自我无能感”,久而久之,做任何事会缺乏自信。

5、高期望、高要求目标过高也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很多父母由于自己的志愿未实现,希望孩子来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愿望。

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过高的目标。

为了帮助孩子实现目标,他们千方百计给孩子灌输多方面甚至“高难度”的知识,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即使是节假日也不放松。

这种高期望和高要求也同样存在。

孩子由于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成成人的高要求,因而常常受到成人的批评、否定,甚至严厉批评。

这种经常性的挫折感严重地损害幼儿的自信心,它不仅使儿童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验,反而使他们时常经历失败,有经常的自我怀疑走向自卑。

6、消极评价、横向比较、幼儿的自我评价缺乏独立性,他们容易轻信和接纳成人的评价。

幼儿受成人影响很大,成人的评价往往成为幼儿认识自己的主要依据。

不少父母和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

有的还习惯性地对孩子经行横向比较,以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如“你瞧,他画的多好,看你画的什么呀?”成人的这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幼儿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很笨,很差,这会影响他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7、教育要求整齐划一,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少很多教师由于受教育观、终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对全体儿童提出共同的目标,这就使得许多能力较弱的儿童经常不能达到设定的目标,缺乏成功的体验而经常体会挫折感。

此外,灌输、说教式的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儿童缺乏动手、动脑、操作、探索的机会。

由于缺乏积极思考、实践的机会,儿童从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而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8、幼儿自身的特征由于遗传素质、生理发展、家庭环境和教育的不同而造成的容貌、性格、能力、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如有的幼儿由于容貌、长相等而自卑;有的幼儿由于能力较差而产生消极的同伴相互而导致较低的自我评价;有的幼儿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往往被老师和同伴忽视,缺乏积极的自我体验,怀疑自我价值。

这些都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1、集体活动(上课、游戏)中(1)、上课不敢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不敢在集体面前讲话,回答问题口吃。

(2)、不敢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小组或集体的游戏活动。

(3)、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4)、对别人的能力缺乏信心,惧怕参加竞赛性活动,害怕与别人相比,特别怕别人笑话。

(5)、对自己的活动结果或过程缺乏自信,常要寻求成人的肯定,如“老师,我这样做可以吗?”不敢放心、大胆地活动;不敢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2、交往中(1)、不敢主动地与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缩、退避在后,独逛或独自游戏。

(2)、说话小声、胆怯,不敢或很少主动在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等。

(3)、缺乏主见,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儿童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甚至从不当领导者。

3、面对困难挫折时(1)、常常害怕、退缩,易放弃,而不能努力解决。

(2)、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包括未玩过的新玩具,在活动使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活动,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难度的或挑战的新活动。

(3)、在必须做一件未曾做过的或看起来似乎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时,常常首先是说:“老师,我不会”“老师,我不行”或请求:“老师,你帮我一下吧!”(4)、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常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依赖他人帮助,向老师告状,或回家告诉父母。

总之,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大致可以归结为幼儿独立性较差,自我表现弱,主动性不足三大特点。

四、培养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建议(一)、在鼓励肯定的语言氛围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良好的精神环境决定人的“自我”能否被挖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决定着人创造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能否有效形成,其实质就是自信。

我们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孩子在活动中教师总是以赞赏的目光对待他们,总是以鼓励的口吻激励,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又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没有负担,没有任务,在这自由的天地里,不同发展速度,不同需要和兴趣的孩子进行着自主性探索活动,最终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收获,从而树立自信心。

在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活动室的空间,创设“成功之树”的场景。

“树上”有许多小朋友的作品,墙上贴着“我真能干”、“看我的”配以孩子生动的照片,翘起大拇指是每个孩子自信的标志。

(二)、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知识,培养能力、增强幼儿自信心。

有的幼儿由于能力较强,他们的自我评价较高,自信心强。

能力强的幼儿往往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面前敢说敢唱,不怕困难。

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幼儿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其实,人的能力包括许多方面,各方面都优越的人之没有的,一无是出的人是没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有点和长处。

因此。

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活动,注意选择形象生动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训练能力,要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开展活动,要多开展独立活动,使所有的孩子都有获得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