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 有效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质量
20世纪以来,受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明确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有效教学应运而生。
何谓有效教学,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应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
这种观点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我们应紧扣“有效”和“教学”这两个概念来揭示有效教学的内涵。
首先,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其次,从“有效”的内涵来看,“有效”即有“好的结果、作用和影响”。
综合引申,有效教学则表现为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好教材资源,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要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要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要吃透文本中的“八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
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知识重在逻辑性,是可以言传的,技能重在操作性,则需靠体验和感悟,两者明显不同。
因此,“知识与技能”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性的,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根据实际,并非每节课都要写出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另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绝不能急于求成,一个课时的教学,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也难实现其目标,它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
因此,对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
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而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是以变革教师教学行为和优化教学过程为前提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影响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
必须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做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根本而对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方式和行为提出质疑,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学方式下的绝对权威,而以学
习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只有基于师生平等互动和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而形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才能使课堂真正充满民主思想、智慧火花和创造精神。
面对新课程,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是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进行建构性学习;应当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过程的参与、体验、感悟,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教学。
四、“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
“有效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
反思产生于问题,一开始教师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包括对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低效教学,教师的认识是笼统的,并不具体;肤浅的,并不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教学反思,让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五、既要注意短期效应,更应注重长期效果
对于科学的教学来说,有些内容是通过课时教学能够实现的,并能马上测量的,是教学的短期效应,有些内容需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的,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一个长期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短期效应,更应注
意长期效果,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尽管长期效果的教学在近期不如短期效应的教学效果,也不能将“教学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的本质予以否定,只追求短期效应的教学,将是无效的教学。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实践理性的结晶和升华,是既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注重教学过程有效的一种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教师。
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并积累教学经验,以形成成熟睿智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智慧,既实现帮助学生学习目标取得、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不断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