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1982-2001的国际收支

中国1982-2001的国际收支

中国1982-2001年的国际收支改革开放2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经济迅猛发展,国际收支也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中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1.1982-1984年国际收支顺差阶段这一时期经常项目出现较大数额的顺差,分别达到56.74亿、42.4亿和20.30亿美元。

同时,资本项目的净额1982年净流入3.38亿美元,1983和1984年分别为净流出2.26亿和10.03亿美元。

但这一时期资本项目的规模在整个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1983和1984年经常项目的顺差弥补了资本项目的逆差,从而使1982──1984年的整个国际收支为顺差,国家外汇储备连年增加,虽然增加的绝对金额在减少。

2.1985-1989年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互现阶段这一时期的国际收支变动情况,我们以国家外汇储备变化中判断,1985、1986、1989年外汇储备减少,1987和1988年外汇储备增加。

之所以出现这种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互现状态,是由于这时期,除1987年经常项目为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1985年为-114.17亿美元、1986年为-70.34亿美元、1988年为-38.02亿美元、1989年为-43.17亿美元。

引起经常项目的逆差的重要因素是外贸的逆差。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1987年经常项目的顺差得益于劳务项目的净收入和无偿转让的净收入;要从进出口来说仍然为逆差。

但从资本项目看,五年都为资本净流入:1985年为89.72亿美元、1986年为59.43亿美元、1987年为60.02亿美元、1988年为71.32亿美元、1989年为37.2亿美元。

资本项目的净流入弥补了1988年的经常项目逆差而有余,因而当年外汇储备增加。

但1985、1986和1989年的资本项目顺差却未能弥补这三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因而这三年的外汇储备减少。

3.1990-2002年为国际收支顺差在这12年内,以外汇储备的增减来判断国际收支的顺逆差,应该说除1992年外汇储备减少外,其余年份外汇储备均为增加,且增加的绝对金额都高于1990年前的年份。

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明显好转,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从这12年来看,除1993年经常项目为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同期资本项目除1992及1998年略为净净流出外,都为净流入。

但这里应该对1992年外汇储备的减少加以说明。

第一,我国从1977年对外公布国家外汇储备开始,直至1992年8月,我国的外汇储备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官方(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一部分是中国银行的外汇结余。

很显然,这从理论上是说不通的,从实践上也是与国际惯例相悖的。

从理论上说,外汇储备应该是各国政府能够无条件获得和使用的货币。

而商业银行的外汇余额是银行的外汇营运的结存。

从性质上说,这部分余额是商业银行的对外负债。

因此,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在计算一国的外汇储备时,各国一般都不包括各商业银行外汇买卖相抵的余额。

我国从1992年8月起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是一个进步。

应该说,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汇储备才是官方真正持有的、可以自由动用的货币资产。

第二,如果就1992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关系来说,两者之和,即国际收支应该是顺差;经常项目顺差64.02亿美元减资本项目逆差2.50亿美元,国际收支顺差应为61.52亿美元。

但之所以1992年国际收支为逆差,外汇储备减少21.22亿美元是因为当年的错误与遗漏为82.74亿美元所致。

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1982-2001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发展经历了小额顺差--顺逆互现--更大顺差这样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我国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态势向良好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收支的特点从上面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收支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中国经济体制从整体方面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

第一次是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经济从封闭式、半封闭式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体制。

第二次是以1992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讲话和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这一个转变还没有完成,还正在继续中。

改革开放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生产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更大规模地发展了中国的生产力,形成了可观的综合国力。

在第一次的变革前,中国长达30年的时间没有建立国际收支的概念,也不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极少量的外汇实行以收定支、集中管理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了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并开始试编国际收支平衡表。

就这点来说,这是改革开放为中国国际收支理论与实践带来的一大成果。

在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上,1992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从规模上看,无论是经常项目收支、资本项目流出入,还是国际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的变化,1992年以后都比1992年前有了更大的扩大。

1992年的对外贸易总额达1339.54亿美元,比1982年的380.01亿美元增长了3.525倍,这一增长用了10年时间。

2001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981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3.66倍,而这一增长也用了10年时间。

要从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增长看,1992年前后更是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

如果考虑到前面曾提到过的因素(把中国银行外汇结余列入国家外汇储,1992年后的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更是1992年前不可比拟的。

尤其是步入2000年以后,中国的国际储备出现了高速增长。

截止2003年9月,中国的国际储备已突破3800亿美元。

2.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同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密切相关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中国经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1978--1982年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维持在8%-10%之间。

反映在对外贸易收支上这段期间的变化也是比较平稳的。

但从1983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热势头已经开始出现,到1985--1988年达到了发展的最高点。

1983--1988年这6年间的国民收入的年度增长率维持在18%左右。

国内经济的过热反映在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上出现了3年的经常项目的逆差;而从对外贸易收支来说则在1985──1988年连续4年出现逆差。

国内经济过热反映在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上是进人举债建设的高峰期。

大量的资本流人弥补了对外贸易的逆差,因而国家外汇储备(注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外汇储备)在这6年中有4年增加。

1988-1991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治理整顿时期,国内经济实行了紧缩政策,总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年度增长率也迅速从18%回落到12%左右。

与此相适应的是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和对外贸易也从逆差转为顺差,资本项目的净流入也逐年减少,国家外汇储备逐年增加。

1992年以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又一次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但这一时期与20世纪八十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有着质的不同。

这一时期不是经济盲目发展过程中的过热,而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逐渐完善和成熟过程中,在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中国经济在高增长低通胀的健康轨道上运行。

整个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中。

在这个有利的国内经济背景下,我国的国际收支的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

1992-1996年期间,除1993年经常项目为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国家外汇储备(注意: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外汇储备)连年增加,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1997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低物价、高增长的良好势态,国际贸易平稳增长,一直为顺差,资本项目也基本为顺差。

3.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中国对内对外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内容十分丰富;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改革内容。

但概括起来主要是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变革。

我国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由高估向合理水平靠近和20世纪90年代的完全由政府决定的官方汇率向主要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的市场汇率转变两个大的阶段。

这两次转变使人民汇率在促进国际收支取了极大作用。

为了适应对外经济发展和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改变人民币汇率高估状态是20世纪80年代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中心。

1985年1月1日把人民币汇率一改过去的官方汇率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的复汇率为单一汇率,官方汇率向内部结算价靠拢,人民币实际对外贬值86.7%。

以后,人民币汇率又经历了三次大幅度贬值。

由1985年10月贬值14.3%,1986年7月贬值15.8%,1989年12月贬值21.2%。

这几次大幅度贬值使人民币汇率从高估状态向合理水平靠近,使我国出口迅速增加,从1985年的251.08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515.19亿美元。

短短五年间就翻了一番。

1994年1月1日的汇率并轨(官方汇率向调剂市场汇率靠近)使人民币又一次对外贬值52.63%。

同时实现了单一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

从此,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主要由市场力量所决定。

这一变化大大地刺激了出口。

出口额在1994年就达到了1025.6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69亿美元,一年的增幅就达35.56%。

1996年又比并轨时的1994年出口额增加485.17亿美元,增长了47.31%。

与此同时,进口并未因人民币在1994年的并轨(贬值)受到影响,反而应该说,正是因为这一并轨和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形成,使进口仍有较大增长,只是进口增幅比出口增幅小(1996年进口比1994年增长38.07%)。

这充分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生成机制的变革密切相关。

总结:本案例详细介绍并分析了我国82年到01年之间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书中第一章国际收支与第八章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