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题共分为四个大题,共10 页。
时量150 分钟,满分150 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试卷请妥善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
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
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
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
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
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
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
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
此外,各方言的儿歌、童谣、谚语、故事、传说中,不乏语言精炼、意义深刻的精品,比如“不怕慢,只怕站”“日日守,年年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敢拼才会赢”“兄弟同心,田土成金”“好天得存雨来粮”,把这些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当然,留住乡音不光是学校的事。
方言本是家传的母语,可许多家庭如今也不说了。
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普通话,家里不说“土话”。
其实,为了学普通话而放弃方言,这是误解。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认知方法,多语人必有多样的思维。
另外,不同方言也有共同的规律。
南方方言爱说“他有去,我有来”,和英语中have的用法大体相当。
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更是可以相互论证,比如闽语把“高、低”说成“悬、下”,普通话也有“悬崖”和“下策”的说法。
除了学校和家庭,要留住乡音,社区也有事可做。
这些年来,有些地方整治青山绿水,发掘旅游资源,修饰古树、草场、水磨、廊桥,唱山歌、吃农家菜,趣味盎然。
城里人到“乡村一日游”听到难懂的方言还想探知奥妙呢。
有些县政府为了传承本地文化,拨款请人编写方言志、俗语志,也能唤起乡思乡情。
除了作为交际工具,方言还有艺术的形式——戏曲和曲艺。
这些乡音饱含历史文化积淀,曾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
现在,京戏、大鼓、快书、苏州评弹、泉州的梨园、穗港的粤剧等,虽不像过去那样流行,可一到国外,它们就绽放异彩。
有的地方很珍视这份遗产,努力发掘加工,精心培养新手,让她继续焕发青春,值得钦佩和鼓励。
现实告诉我们,要留住乡音,必须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05日12版)1.关于“留住乡音”的原因,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充教材,或经挑选后分类编注成册,让学生自学,既能学到方言,也能获得文化的教益。
D.如果乡音荡然无存,那么模糊的乡愁必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并不能证明高智商和学好方言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B.20世纪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编辑了用于方言区的普通话教学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字表。
C.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曾向通语输送营养,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
D.不同方言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古今汉语和南北方言不是不可以相互论证的。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既论证了留住乡音的必要性,也论证了留住乡音的重要性。
B.父母在家说方言,未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普通话,相反,让孩子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习一些方言,可能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
C.地方政府可以编写一些方言志、俗语志,这既可传承本地文化,又能唤起乡思乡情。
D.饱含历史文化积淀的戏曲和曲艺首要体现方言的交际作用,其次才是作为艺术形式带给当地人精神的享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木匠的女儿孙犁这个小村庄的主要街道,应该说是那条东西街,其实也不到半里长。
街的两头,房舍比较整齐,人家过得比较富裕,接连几户都是大梢门。
进善家的梢门里,分为东西两户,原是兄弟分家,看来过去的日子,是相当势派的,现在却都有些没落了。
进善的哥哥,幼年时念了几年书,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进善幼年就赶上日子走下坡路,因此学了木匠。
他是在束鹿旧城学的徒。
学成以后,进善结了婚,就回家过日子来了。
附近村庄人家有些零星木活,就请他去做。
闲时他还种几亩田地,不误农活。
可是,当他有了一儿一女以后,他的老婆因为过于劳累,得肺病死去了。
进善就得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这样一来,原来很是精神利索的进善,就一下变得愁眉不展,外出做活也不方便,日子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女儿名叫小杏。
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出息得像个大人。
长得很俊俏,特别引人注目。
贫苦无依的生活,在旧社会,只能给女孩子带来不幸。
越长得好,其不幸的可能就越大。
在绝望之余,她从一面小破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容色。
她希望能找到一门好些的婆家,但等她结了婚,不只丈夫不能叫她满意,那位刁钻古怪的婆婆,也实在不能令人忍受。
虽然这是一个不到一百户的小村庄,但它也是一个社会。
它有贫穷富贵,有尊荣耻辱,有士农工商,有兴亡成败。
她家对门有一位在县里当教育局长的,她和他好上了。
一九三七年,这一带的国民党政府逃往南方,局长也跟着走了。
自从成立了抗日县政府,抗日县长常到这村里来,日子长了,和这一家人都熟识了,小杏又和这位县长好上了,她的弟弟给县长当了通讯员,背上了盒子枪。
一九三八年冬天,日本人占据了县城。
屯集在河南省的国民党军队张荫梧部,正在实行“曲线救国”,配合日军,企图消灭八路军。
那位局长,跟随张荫梧多年了,有一天,又突然回到了村里。
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
日本人在各家搜索时,在进善的女儿房中,搜出一件农村少有的雨衣,就吊打小杏,小杏说是那位局长穿的,日本人就不再追究,回县城去了。
日本人走时,是在黄昏,人们惶惶不安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街上又响起枪声来。
随后,在村东野外的高沙岗上,传来了局长呼救的声音,他被枪毙在高岗之上。
日本人四处安插据点,在离这个村庄三里地的子文镇,盖了一个炮楼,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县长,通过亲戚朋友,到敌占区北平躲身子去了。
小杏的弟弟,经过一些坏人的引诱怂恿,带着县长的两支枪,投降了附近的炮楼,当了一名伪军。
在一九四三年以后,根据地形势稍有转机时,八路军夜晚把他掏了出来,枪毙示众。
小杏在二十几岁上,经历了这些生活感情上的动乱、打击,得了她母亲那样致命的疾病,不久就死了。
在烽烟炮火的激荡中,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
进善是个乐天派,并没有倒下去。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县里要为死难的抗日军民兴建一座纪念塔,在四乡搜罗能工巧匠。
村里推荐了他,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雕刻塔上飞檐门窗的任务。
这些都是木工细活,附近各县,能有这种手艺的人,已经很稀少了。
塔建成以后,前来游览的人,无不对他的手艺啧啧称赞。
回到家来,他孤独一人,不久就得了病,又过了两年,才死去了。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既有行为、外貌、心理等方面的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同时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使文章意蕴丰富。
B.进善家没落的原因是他老婆得病去世之后,有两个儿女需要他一人抚养,他外出做木工活也不方便,不能挣钱来养家糊口。
C.文章中说那位局长“又突然回到了村里。
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这表明日军和伪军的到来与局长有关。
D.从“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可看出作者对小杏的惋惜、同情。
5.文章中的进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6.从全文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木匠的女儿”还是“木匠”?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
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