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doc

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doc

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范文篇一1、社会媒体网站帮助学生在学校表现更好。

59%的学生上网报告说,他们利用社交媒体讨论教育主题和50%使用网站谈论学校作业。

乔治中学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推出了社交媒体项目参与学生,成绩上升了50%,慢性缺勤率下降了33%,20%的学生学生自愿额外学分完成作业。

2015年1月的一项研究发表在应用发展心理学杂志》上说大学新生应该使用社交网站来构建网络新朋友,感觉社会集成在他们的新学校,并减少辍学的风险。

2、社交媒体可以让人们提高他们的关系,并结交新朋友。

93%的成年人在Facebook上使用它来联系家人,91%用它来联系朋友,87%的人用它来联系朋友的过去72%的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连接与朋友。

83%的青少年报告说,社交媒体帮助他们感觉更连接到他们的朋友信息的生命,70%报告感觉更连接到朋友的感情,和57%结交新朋友。

3、社交媒体有助于赋予商业女性。

能够连接在社交网站上给商业女性一个支持小组不易发现离线,女性财富500强公司的ceo在哪里多于男性总裁474 - 26所示。

很多社交媒体网站由女性主导:Pinterest用户的80%, Snapchat用户的70%, [204年]Instagram用户的68%, 64%的Twitter用户,58%的Facebook用户,是女性。

商业女性使用Twitter聊天互相支持,给予和接受同行知识,有客人“扬声器”分享专家的知识。

帮助非洲女性企业家在社交媒体连接到他们的业务增长。

4、社会媒体网站帮助雇主找到员工和求职者找到工作。

96%的招聘人员使用社交媒体招聘过程;87%的人使用LinkedIn,87%的人使用Facebook,87%的人使用Twitter。

48%的求职者的信用社会媒体帮助找到他们当前的工作。

67%的求职者找工作使用Facebook,45%使用Twitter,40%的人使用LinkedIn。

69%的学生找实习时使用社交媒体。

5、作为一个社会媒体网站的一部分,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减少健康问题的风险。

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提高生活满意度,中风恢复,记忆力和总体幸福感为用户提供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此外,朋友在社交媒体上可以“传染”效应,促进和帮助锻炼,节食,戒烟的目标。

篇二社交媒体的概念定义社交媒体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最早出现在一本叫《什么是社会化媒体》[1]的电子书里。

作者Antony Mayfield(2006)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

Daniel Scocco (2009)则认为社会化媒体是各种形式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以及使人们在线交流和分享的网站或应用程序的集合。

同年,Ron Jones(2009)提出社会化媒体是这样一个类比的在线媒体,人们在这一类在线媒体上谈话、参与、分享、交际和标记。

此后,Susan Ward(2010)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社会化媒体是一种促进沟通的在线媒体,这一点正与传统媒体相反,传统媒体提供内容,但是不允许读者、观众、听众参与内容的创建与发展。

同年,Andreas Kaplan 和Michael Haenlein(2010)对社会化媒体的定义是“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 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

除此之外,国内有学者从信息科学领域、情报学视角和传播学领域对社交媒体的定义进行了总结:在信息科学领域,研究者使用该概念对由社会性网络服务带来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空间进行集合性表述;从情报学视角来看,是个体信息空间与公共信息空间互涉的产物;在传播学领域,则始于对博客这种“自媒?w”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王晓光,2008)。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并无确切的翻译与释义,基于以上观点,可以将社交媒体简单定义为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web2.0的基础之上的互动社区,是一种用以社交的便捷的途径。

它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并具有着这样一些特征:以对话的形式沟通,而不是独白;参与者是个人,而不是组织;诚实与透明是核心价值;引导人们主动获取,而不是推给他们;分布式结构,而不是集中式(Dion Hinchcliffe,2007)。

像新浪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广泛地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年轻人的生活圈子,更一秒也离不开它们。

大学生对新媒体有着天然的接受力和较强的使用能力,因此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中活跃的主角。

对智能手机的超前适应性也使得他们比其他群体在网络社交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生们传统的交往方式,在社交网站中大学生通过对个人主页的管理,进行“选择性暴露”和“自我印象塑造”,创建了一个网络中的“拟态的自我”。

大学生们通过“拟态的我”与“拟态的他”彼此认知、互动并带来心理需求的满足。

然而“拟态的自我”并不等于真实的自我,“社交媒体依赖症”引发的自恋自怜、孤独寂寞、爱慕虚荣、焦虑不安的现象频发。

这已成为关注大学生群体健康成长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虽然这些社交媒体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也渐渐地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面簿,对人们的幸福感有负面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找来一批年轻人做测试,经过连续两个星期观察他们使用面簿的状况,发现使用频率高的人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也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觉得自己人生糟糕透顶。

根据调查显示,社交媒体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时时对比”,说的是人们在浏览了亲友或他人在社交媒体的生活动态后,而无时无刻不在比较自身现状和理想状况的行为,一旦发现与自身的真实生活成了强烈对比后,就产生了羡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导致与亲友疏远。

情况严重的话,甚至可能患上忧郁症。

此外,有些人“时时对比”的情况下,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一个虚拟的人格,就是只表现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虚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则会使心理产生不安、烦躁等。

Instagra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下属的青年健康运动组织YHM,最近分析了该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和其心理健康的数据,并抽取了1500 名英国14 岁至24 岁青年对YouTube 、Twitter 、Snapchat 、Instagram 和Facebook 这5 个社交媒体打分。

在英国,超过9 成的青少年都会上社交网站,是所有年龄段人群中使用社交媒体比例最高的,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有焦虑症或忧郁症的比率近25 年来上升了70 % ,有近7 成的青少年称,在社交媒体上遭遇过网络暴力。

评分结果显示,YouTube是这些平台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积极的平台,Twitter 和Facebook 位居第二和第三,Snapchat 则排在第四位,而Instagram则位列第五位,即对年轻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最大。

具体原因可能是,以图片为主的社交平台Instagram 和Snapchat ,容易让青年人对自己的形象和体型产生焦虑和厌倦等负面情绪。

在报告中,YHM对社交媒体施加给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做了具体阐释。

比如其会增加其焦虑症和忧郁症的患病率。

每六位年轻人中就有一位称自己时常会对生活感到焦虑不安,而全英国有8 万儿童及青少年患有严重的忧郁症。

该组织研究人员发现,每天使用社交媒体两个小时以上与青少年糟糕的自我评价或是精神状态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现象被称为“Facebook 忧郁症”。

YHM 还认为,社交平台上的身材形象很容易给青少年,特别是女孩带来负面影响。

在调查中,近9 成的青春期女孩表示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

研究显示,处于青春期或20 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在浏览了一段时间的Facebook后,在身材和形象管理方面明显比没有浏览的人更加焦虑。

社交媒体另一主要负面影响是网络暴力。

SnapChat 和WhatsApp 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让网络暴力的言论和图像得以迅速传播。

而在Facebook上,青少年被霸凌的概率是其他社交媒体的两倍。

虽然每个社交平台都有反对网络暴力的相应政策,但Bullying UK 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 成的年轻人表示,当网络暴力发生时,有关方面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此外,社交媒体还会引起青少年因焦虑而失眠,以及出现缺少自尊、害怕落单等消极心理状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健康也有一些潜在的积极影响。

它们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他人保持健康的经验、专业的健康知识,建立、维护和巩固人际关系,还能成为青少年寻求情绪支持和社群构建的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近7 成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或者感到痛苦时从社交媒体上得到过帮助。

社交媒体还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这对其个人成长十分重要。

社交媒体依赖带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在1922 年,著名政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就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

而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媒介影响的不仅是人们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认知,更包括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认知。

网络社交时代人们通过主宰自己的社交媒体展示页面(QQ 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页等)创造出了“另一个自我”,虽然这一自我是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并且也会或多或少地包含自己的真实信息,但“网络中的自我”无法等同于现实中的自我,社交媒体中通过各种展示页面呈现的自我是每个个体经过自己的信息过滤之后呈现出来的“拟态的自我”。

比如女生都会选择漂亮的照片放到自己的社交媒体相册中,每个人都倾向于把好的、完美的一面展现给社交网络中的观众,有意识地隐藏不完美的一面。

基于社交媒体中的“拟态的自我”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和矛盾之处,笔者试图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1. 自我意识的膨胀“拟态的自我”是基于“真实的自我”之上的自我生产和自我更新,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了普通大众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们天然的舞台。

在社交网站上,年轻人乐于将生活细节等展示在他人面前。

在前文的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哪些功能的调查中,有79% 的同学选择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点滴,在与被调查的大学生们聊天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有不少人会将诸如今天午餐吃了什么、哪条街新开了一家好喝的奶茶店这种生活琐事发布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主页中;很多人在吃饭、逛街之前都要先拍张照发到社交网站上,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并不是无害的,因为过分地自我展示会进一步膨胀其自我意识,在某某餐厅吃顿饭就一定要广而告之,以期得到粉丝和好友的关注,不断更新有关自我的信息,高转发率和高评论率是他们所期望看到的。

吸引眼球的指数成为自我肯定的因素,因而发布的内容越来越倾向于猎奇性、低俗化。

日积月累的自我暴露,使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过度膨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