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齿轮传动一 选择题(1) 一般参数的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 B 。
A. 齿面点蚀B. 轮齿折断C. 齿面磨损D. 齿面胶合(3) 对齿轮轮齿材料性能的基本要求是 A 。
A. 齿面要硬,齿心要韧B. 齿面要硬,齿心要脆C. 齿面要软,齿心要脆D. 齿面要软,齿心要韧(8) 一减速齿轮传动,主动轮1用45钢调质,从动轮2用45钢正火,则它们齿面接触应力的关系是 B 。
A.2H 1H σσ< B. 2H 1H σσ= C. 2H 1H σσ> D. 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10) 提高齿轮的抗点蚀能力,不能采用 D 的方法。
A. 采用闭式传动B. 加大传动的中心距C. 提高齿面的硬度D. 减小齿轮的齿数,增大齿轮的模数(14) 直齿圆柱齿轮设计中,若中心距不变,增大模数m ,则可以 B 。
A. 提高齿面的接触强度B. 提高轮齿的弯曲强度C. 弯曲与接触强度均不变D. 弯曲与接触强度均可提高(15) 一对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在确定轮齿宽度时,通常使小齿轮比大齿轮宽5~10mm ,其主要原因是 D 。
A. 为使小齿轮强度比大齿轮大些B. 为使两齿轮强度大致相等C. 为传动平稳,提高效率D. 为便于安装,保证接触线承载宽度(16) 闭式软齿面齿轮传动的设计方法为 B 。
A.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然后校核齿面接触疲劳强度B.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然后校核齿根弯曲疲劳强度C. 按齿面磨损进行设计D. 按齿面胶合进行设计(17) 下列措施中 D 不利于提高齿轮轮齿抗疲劳折断能力。
A. 减轻加工损伤B. 减小齿面粗糙度值C. 表面强化处理D. 减小齿根过渡圆半径(19) 一对圆柱齿轮传动中,当齿面产生疲劳点蚀时,通常发生在 D 。
A. 靠近齿须处B. 靠近齿根处C. 靠近节线的齿顶部分D. 靠近节线的齿根部分(20) 设计一般闭式齿轮传动时,齿根弯曲强度计算主要针对的失效形式是 B 。
A. 齿面塑性变形B. 轮齿疲劳折断C. 齿面点蚀D. 磨损(23) 在圆柱齿轮传动中,材料与齿宽系数、齿数比、工作情况等一定情况下,轮齿的接触强度主要取决于 D 大小。
A. 模数B. 齿数C. 压力角D. 中心距(24) 对于闭式硬齿面齿轮传动,宜取较少齿数以增大模数,其目的是 C 。
A. 提高齿面接触强度B. 减小轮齿的切削量C. 保证轮齿的抗弯强度D. 减小滑动系数,提高传动效率(25) 设计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时,螺旋角β一般在8o ~25o范围内选取,β太小斜齿轮传动的优点不明显,太大则会引起 C 。
A. 啮合不良B. 制造困难C. 轴向力太大D. 传动平稳性下降(26) 斜齿圆柱齿轮齿数、模数不变,螺旋角加大,则分度圆直径 A 。
A. 加大B. 减小C. 不变D. 不一定(27) 对于圆柱齿轮传动,当保持齿轮的直径不变而减小模数时,可以 A 。
A. 改善传递的平稳性B. 提高轮齿的弯曲强度C. 提高轮齿的接触强度D. 提高轮齿的静强度(28) 对于闭式软齿面齿轮传动,在润滑良好的条件下,最常见的失效形式为 C 。
A. 齿面塑性变形B. 齿面磨损C. 齿面点蚀D. 齿面胶合(29) 在下面各方法中, C 不能增加齿轮轮齿的弯曲强度。
A. 直径不变,模数增大B. 由调质改为淬火C. 齿轮负变位D. 适当增加齿宽 (30) D 是开式齿轮传动最容易出现的失效形式之一。
A. 齿面点蚀B. 塑性流动C. 胶合D.磨损(33) 两个齿轮的材料、齿宽、齿数相同,模数mm m 21=,mm m 42=,它们的弯曲强度承载能力 B 。
A. 相同B. 第二个比第一个大C. 第一个比第二个大D. 承载能力与模数无关(35) 选择齿轮的结构形式和毛坯获得的方法与 B 有关。
A. 齿圈宽度B. 齿轮直径C. 齿轮在轴上的位置D.齿轮的精度(36) 斜齿圆柱齿轮,螺旋角取得大些,则传动的平稳性将 B 。
A. 越低B. 越高(42) 锥齿轮传动中,两轴线之间的交角用得最广泛的是 C 。
A. 60oB. 75oC. 90oD. 120o(43) 直齿锥齿轮的标准模数是 A 。
A. 大端模数B. 小端模数C. 平均模数D. 求出平均模数后圆整所得的模数(52) 在开式齿轮传动中,齿轮模数m 应依据 A 条件确定,再考虑磨损适当增大。
A.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B.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C. 齿面胶合强度D. 齿轮工作环境(56) 齿轮传动与蜗杆传动、带传动及链传动相比,其最主要优点在于 C 。
A. 适用于大中心距传递B. 单级传动比大C. 传动效率高D. 瞬时传动比准确(62) 齿轮接触强度计算中的材料弹性系数E Z 反映了 A 对齿面接触应力的影响。
A. 齿轮副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B. 齿轮副材料的弹性极限C. 齿轮副材料的强度极限D. 齿轮副材料的硬度(63) 因发生全齿折断而失效的齿轮,通常是 C 。
A. 人字齿轮B. 齿宽较大、齿向受载不均的直齿圆柱齿轮C. 齿宽较小的直齿圆柱齿轮D. 斜齿圆柱齿轮(67) 除了调质以外,软齿面齿轮常用的热处理方法还有 B 。
A. 渗碳淬火B. 正火C. 渗氮D. 碳氮共渗(72) 通常在一对变速齿轮传动中,两轮齿面接触应力1Ησ、2Ησ和两轮齿弯曲应力1F σ、2F σ的关系为 A 。
A.1Ησ =2Ησ, 2F 1F σσ≠ B. 1Ησ =2Ησ,2F 1F σσ= C.2H 1H σσ≠,2F 1F σσ= D. 2H 1H σσ≠,2F 1F σσ≠(74) 齿轮传动中,小齿轮与大齿轮齿面硬度差应取 C 较为合理。
A. 小于30HBSB. 大于30HBSC. 30~50HBS(78)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直齿轮传动时,设计公式中的许用接触应力[]H σ应取A 代入计算,而斜齿轮传动时[]H σ应取 C 。
A.[]1H σ和[]2H σ中的较小者 B. []1H σ和[]2H σ中的较大者C.[][]221H H σσ+ (当[][]223.1H H σσ>时,应取[][]223.1H H σσ>) D. 任何一个均可(79) 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齿轮传动时,应将[]111F Sa Fa Y Y σ和[]222F Sa Fa Y Y σ中 A 数值代入设计公式进行计算。
A. 较小者B. 较大者C. 平均值D. 任何一个(80) 一对相互啮合的圆柱齿轮,小齿轮用45号钢调质,大齿轮用45号钢正火,均按无限寿命计算,则在载荷作用下,实际应力与许用应力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B 。
A.2H 1H σσ=,2F 1F σσ=,[][]2H 1H σσ≠,[][]2F 1F σσ≠ B.2H 1H σσ=,2F 1F σσ≠,[][]2H 1H σσ≠,[][]2F 1F σσ≠ C.2H 1H σσ≠,2F 1F σσ=,[][]2H 1H σσ≠,[][]2F 1F σσ≠ D. 2H 1H σσ≠,2F 1F σσ=,[][]2H 1H σσ=,[][]2F 1F σσ≠(83) 对轮齿进行齿顶修缘的目的是 C ;把轮齿做成鼓形的目的是 B 。
A. 提高轮齿的弯曲强度B. 改善载荷沿接触线分布不均匀C. 减少动载荷D. 使齿轮装配方便E. 轮1的弯曲强度比轮2大F. 轮l 的弯曲强度比轮2小(91) 齿面硬度小于350HBS 的闭式齿轮传动计算,一般按 B 强度设计。
而校核 A 强度,弯曲应力是以 D 作计算点的,而接触应力是以 E 作计算点的。
A 弯曲B 接触C 齿顶D 齿根E 节点四 简答题(21) 图10-5所示为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已知齿轮1为主动轮,转向如图所示,若要使Ⅱ轴上两个齿轮所受的轴向力方向相反,试在图上画出:①各轴的转向;②齿轮3、4的轮齿旋向;③齿轮2、3所受各分力的方向;图10-5解:①各轴的转向如答图2所示。
②齿轮3、4的轮齿旋向分别为左旋和右旋,如答图2所示。
③齿轮2、3所受各分力的方向如答图2所示。
答图2五 计算题(13) 试图10-11所示为一蜗杆-圆柱斜齿轮-直齿圆锥齿轮三级传动,已知蜗杆为主动,且按图示方向转动。
试在图中绘出:1) 各轮转向;2) 使II 、III 轴轴承所受轴向力较小时的斜齿轮轮齿的旋向;3) 斜齿轮3在啮合点所受各分力33r 3t ,,a F F F 的方向。
解:1) 各轴转动方向如答图8中的箭头所示;2) 斜齿轮3的螺旋线方向为右旋,斜齿轮4的螺旋线方向为左旋;3) 斜齿轮3所受各力(33r 3t ,,a F F F )的方向如答图8所示。
图10-11 答图8(14) 如试图10-12所示为斜齿轮-圆锥齿轮-蜗杆传动机构,试回答问题:1) 合理确定斜齿轮1,2和蜗杆5、蜗轮6的螺旋方向;2) 画出斜齿轮2、锥齿轮3及蜗轮6的受力情况;3) 标出各传动件的回转方向。
图10-12 答图9解:1) 为使各中间轴上传动件轴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斜齿轮1为左旋,斜齿轮2为右旋,蜗杆5和蜗轮6都为右旋,如答图9所示;2) 斜齿轮2、锥齿轮3及蜗轮6所受各力及方向如答图9所示;3) 各传动件的转动方向如答图9所示。
(43) 在图10-24所示的传动系统中,1,2,3为斜齿圆柱齿轮,4,5为直齿圆锥齿轮,6为蜗杆,7为蜗轮。
传动系统由电动机驱动,轮1转向如图10-24所示。
要求轴Ⅲ和轴Ⅳ上由斜齿圆柱齿轮3和直齿圆锥齿轮4,以及直齿圆锥齿轮5和蜗杆6所产生的轴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
试确定:图10-241) 斜齿圆柱齿轮1,2,3的齿轮螺旋线方向,蜗杆、蜗轮轮齿的螺旋方向;2) 蜗轮7的转动方向;3) 斜齿圆柱齿轮3、蜗杆6 和蜗轮7 在啮合点处的圆周力、轴向力、径向力(t F 、a F 、r F )的方向。
解:本题求解步骤为:① 由I 轴给定转向判定各轴转向; ②由锥齿轮4、5轴向力方向及Ⅲ、Ⅳ轴转向可定出3、6的螺旋方向; ③继而定1、2的螺旋方向; ④由蜗杆轴力6a F 判定7t F ,从而确定蜗杆转动方向; ⑤判别各力的方向。
各力方如答图20所示。
答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