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第一章第一节:组织是指追求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必须具备:1.两个人以上 2.特定的目标(组织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原因)3.特定的人际关系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包涵四个内涵:1.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2.动态的行政组织过程3.生态的行政组织环境4.心态的行政组织意识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机构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行政机关是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国家行政职能的机关,能独立行使职权。
行政机构是行政机关的内设工作单位,不能单独对外行使职权。
行政组织的特征:1.阶级性。
阶级性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2.社会性。
阶级性是核心,社会性是基础,二者是行组二重性的突出表现3.权威性。
强制服从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4.法制性。
行组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有法制性5.系统性。
行组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权力结构组成的职责分明、协调有序的有机系统6.发展性。
行组在与社会交互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中相互促进、发展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1.组织目标。
目标是行组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机构设置。
机构是行组的实体,也是履行行政职能、达成组织目标的载体3.组织人员。
人是行组的主体和核心4.权责体系。
权责体系是行组的各个部门、层级、成员之间的一系列从属、并列关系,是行政组织结构的基础5.财物设备。
经费、物资、设备是构成行政组织的重要的有形要素6.法规制度。
用正式文件或书面规定的形式明确组织目标、职能任务、工作程序、权责关系、内部分工及活动方式的手段7.技术信息。
组织活动中的科学技术和组织决策、执行、监督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等“政治技术”8.团体意识。
行组成员对组织在思想、认识、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共同意识行政组织的主要功能:一.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1.行政组织是政府职能的载体。
政府职能是行组的灵魂2.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
行组是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源泉3.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的归属。
行政人员是行组的力量之源,行组将其聚合4.行政组织是行政活动的支点。
组织与人事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两个基本支点,它们构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框架二.行政组织功能的主要内容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统治阶级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4.社会功能(提供社会保障、提供公众基础设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三.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1.广泛性与有限性。
行组承担着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任务,广泛;社会需要、依法、能力范围,有限2.稳定性与动态性。
行组功能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要,稳定;随着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而发展,国家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动态3.共同性与差异性。
任何类型的国家行组都有共同功能,共同;不同类型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现不同统治阶级意志,差异第二节:行政组织的研究内容:一.行政组织的总体研究:1.研究行政组织的本质、性质、特征、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等一般性原理和综合知识2.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与理论发展二.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1.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
研究行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的构成原理及相互关系,着重阐述行组结构的类型、作用及意义2.研究行政组织的体制。
研究行组体制的科学涵义、类型3.研究行政组织的类型。
研究行组不同机关划分的原则与各类机关的特点三.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1.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
2.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四.行政组织的生态研究:研究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对行组的影响五.行政组织的心态研究:研究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探讨行组内部的物质、制度条件和人群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改善内部条件第二章第一节:先略第三章第一节: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各构成要素间的排列组合形态行政组织结构的无效:一种组织的结构无法适应内外部环境情况的变化,不能再满足组织的需要时,会出现结构无效的症状第二节:1.直线集权式结构:结构形式如同金字塔,指挥的等级链,职能的专业化分工,权利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工作的标准化,极大地拓宽了组织所能达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2.直线职能式结构:以直线制为基础,保留了直线制组织结构模式的集权特征,又吸收了职能式组织结构模式的职能部门化的优点,在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的系统外,增加一套按专业化分工原则建立的职能机构3.直线参谋式结构:与直线参谋制类似,前者以较为灵活的参谋系统代替了后者的专业职能部门,参谋系统直接为各级行政领导服务,为领导出谋划策,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具有间接性4.直线综合式结构:直线参谋制和直线职能制的混合体,在直线集权制的基础上,同时设立直接向行政领导负责的职能机构与参谋机构5.项目组织结构: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是一种临时性的动态组织,可随时变迁,完事裁撤;是一种开放性的团体,人员互动频繁,可随时增减人员;为特殊目的而成立,由于原来的组织结构无法完成某项功能或目的,将有关专家人员加以组合。
6.立体多维组织结构:为大型化、复杂化组织设计的综合式结构模式,其原理是把组织的结构划分为三维或更多维,通常为经济型组织采用,行政组织领域较少见7.参与型组织结构: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公共组织、某个临时公共项目组或课题组,这些组织往往由全体成员或一定比例的成员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共同使用行政权力8.事业部制结构:是一种高度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形式,事业部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相对独立的市场、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自主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第三节:1.垂直分化(层级化):以层级节制体系为代表,依据组织的垂直面向进行分化,依据的标准:个人对组织活动所具权力的大小、所具责任的程度以及所监督或管辖的部署数目。
一般而言,垂直分化分成四个主要的活动组群或阶层:①高层管理职位:负责总目标的制定及有关资源分配政策的拟定②中层管理职位:负责分目标的制定,完成上级政策,协调下级活动计划③底层管理职位:完成中高层的决定,协调、指导组织的基层员工④基层员工职位:完成上级的决定、指示,协调、指导基层员工组织结构的垂直分化,造成层级节制体系,需要进行组织结构的整合,将组织的各类活动或每一组织成员、部门的行为、职能经过特定的过程聚集,融合成为一个有效整体,在一次次整合中革除旧弊,实现新陈代谢2.水平分化(分部化):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横向分割而形成各个部门与单位。
促成分部化的原因:①机关工作的日益复杂以及组织的日益庞大,促使机关组织必须按照工作的性质分设单位,将繁杂的工作分别归类到各个部门,以便能适应客观需要②为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必须经由分部化的手段和过程,使各部门皆有明确的职能与权责关系③为了能使主管人员有效地指挥其属员从事分工和协调,以免因工作划分不当造成的困④将工作性质相关的活动予以归类,适才而用,才能发挥成员专才,妥善完成组织目标平行分化的方式有四种:①按功能分部化:将相同或相似的活动归类,形成一个组织单位②按程序或设备分部化:以工作程序或设备的不同为基础或对象而设置部门或单位③按人或物分部化:指机关或组织根据所服务的人群或管辖、处理的事务和物材为基础来设置部门或单位④按地区分部化:指机关或组织以地区或处所为基础而设置单位3.管理幅度:指一个主管能直接指挥、领导和监督的部属及部门的数量和范围组织管理幅度大小主要取决于:①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基本情况,如双方年龄、学识、能力、经历、性别②工作的复杂、难易程度,较为复杂与重要,则控制幅度小,反之则大③工作的重复性与同质性程度高低,下属工作是程序性或同质化程度高,则形成经验,养成习惯,易于管理,则管理幅度大,反之则小④部属的能力与集中化程度,下属优秀则管理幅度大,反之则小⑤组织的制度建设水平,有较成熟的制度约束,权责划分清晰,成员的规则意识强,则管理幅度大⑥助手的帮助,领导有助手帮助,则管理幅度大4.管理层次:指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次数目,管理层次是以人类劳动的垂直分工和权力的等级属性为基础划分的。
管理层次的划分取决于:①组织劳动分工的需要②组织权力构成的需要特点:上下级之间有比较明确和严格的统属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管理层次的数量与公共行政事务的数量成正比,但应依据精简效能的原则加以合理设置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若控制幅度,则增加层次,造成高架式组织结构,沟通困难、人情味缺乏、经费增加,导致员工士气低落;若控制层次,则增加幅度,造成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违反了控制幅度的原则,不能充分管理部属,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关键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而谋求合理之道第四节:什么是网格化:网格化是组织结构在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主要适用于基层社区的管理,网格化的基本逻辑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网格化的方式,打破条块分割,建立起整合资源的管理体制和统筹使用资源的反应机制,着眼于树立网格服务理念。
最大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实现大规模的资源共享,而这种运作灵活的网格资源共享,需要反应灵活的机制来支撑。
一方面要积极协调各方,完善资源整合机制,另一方面要明确制度规则,完善资源共享机制。
网格就是没有中心的网络,可以允许自由开放的沟通和人员、创意的持续流动,在网格中,管理人员必须走出办公室,去实际工作地点,无法留在中心,以便促进协作。
在网格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管理人员,相比较于传统的链式层级结构的控制与沉重,网格结构中的激励与轻快显得尤其为基层管理所需要,能更好地发挥密切联系群众、实现社会自我管理的作网格型组织结构旨在减少管理层次,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破除行政区域限制,打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
其优点是层次少、功能强,能迅速应对社会的变化,是开放的,平衡发展的组织结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基层组织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第一节:行政组织外部环境:又称行政组织的外部条件,是指处于行政组织边界以外(即行政组织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对其施加影响的所有因素的总称。
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可以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天体运行、太阳黑子干扰、日月蚀影响;地球环境,国土、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海岸海港;资源环境,土地、矿产、生物、能源2.社会环境:指既定的社会中,所有行政组织都面临并受其影响的共同环境主要构成因素:①经济环境。
经济制度、体制、结构、发展水平、政策②政治环境。
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文化、权力结构、民主参与③文化环境。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人伦关系④民族宗教。
民族分布、风俗、习惯、语言、经济,宗教组织、活动、信仰、教徒、教义⑤法制科技。
法制有立法、执法、守法、普法,科技有科学技术自身开发情况、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⑥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