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衍射技术与系统消光
X 射线衍射技术与系统消光
X 射线作为一种新物质被发现具有偶然性,同时也具有传奇色彩。 1836 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在稀薄气体中放电时会产生一种 绚丽的辉光,被后来物理学家成为“阴极射线” ;1861 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克 鲁克斯发现通电的阴极射线管在放电时会产生亮光,并拍下来,在显影后什么也 没观察到,经过三次连续拍照依旧如此,他认为是干版有毛病,殊不知与真相失 之交臂。1895 年 10 月,德国实验物理学家伦琴也发现了干版底片”跑光“现象, 为了查出真相,他一连在实验室做了 7 个星期的秘密实验;11 月 8 日,伦琴用 克鲁克斯阴极射线管反复实验, 最终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从来没有观察 到的射线,它具有特别强的穿透力。伦琴用这种射线拍摄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 显示出手的骨骼组织。 德国物理学家劳厄预言,晶体应该能使 X 射线发生衍射,并证明了 X 射线 的波动性和晶体内部结构的周期性。劳厄发现 X 射线衍射不仅表明 X 射线是一 种波, 同时也是第一次晶体的空间点阵假说做出了实验验证,使晶体物理学发生 了质的飞越。此后,小布拉格经过反复研究,成功地解释了劳厄的实验事实, 并 提出了著名的布拉格公式:2dsinθ=nλ,不仅验证了小布拉格的解释的正确性, 更重要的是证明了能够用 X 射线来获取关于晶体结构的信息。小布拉格在用特 征 X 射线分析了一些碱金属卤化物的晶体结构之后,与老布拉格合作,成功的 验证了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布拉格父子在用 X 射线研究晶体结构方面做出了杰 出的贡献,使尚处于新生阶段的 X 射线晶体学开始为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遍接 受。 假设由 A 原子组成的某单质晶体具有体心单胞,单胞内有两个原子,且原 子占据(0,0,0)和(1/2,1/2,1/2)位置,原子散射因子为 f a 。由两原子的 单胞位置有结构因子
F
2
HKL
f a [1 cos ( H K L )] 2 ,有
2
2 HKL
当 H+K+L 为奇数时, 结构因子为 0。 根据知,此时不能获得该(HKL)干涉面的衍射线,只有当 H+K+L 同时为偶数时 才能获得衍射线。这种晶体 X 射线衍射谱中一些干涉面的衍射线有规律的现象
称为系统消光。对于非单质晶体,结构因子的变化规律可能会更加复杂,但基本 的消光原则不会改变。 全部 230 个空间群, 从衍射的消光及强度分布的对称性可分为 120 个衍射群, 有的衍射群能唯一地确定晶体所属的空间群,有的只能了解可能属于哪二、三个 空间群, 这时可再利用强度的统计规律,或通过实验测定晶体的某些性质来进一 步确定晶体所属的空间群。在 X 射线照射晶体时由于系统消光所造成的衍射效 应具有中心对称性, 这种中心对称性不因被照射的晶体本身是否具备中心对称性 而改变,因此 X 射线衍射不能区分 32 种点群,而只能直接识别不同的中心对称 点群,并由此确定了 11 中劳厄群。 晶体结构研究中,先根据晶体衍射系统消光规律确定晶体所属空间群,可以 由计算机来对衍射数据进行消光规律的确认,进而判断所属的可能的空间群; 空 间群确定之后,在衍射数据的处理、计算的过程中,系统消光的代数公式可以使 计算机程序简化;进一步通过系统消光规律的代数公式加深对晶体结构的对称 性、晶体的衍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