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渔歌子(0)

渔歌子(0)

连云港市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评选诚信承诺书编号:2、教学设计用A4纸、标题3号、正文4号宋体字打印;3、教学设计类别填写范例:小学语文初中物理高中化学职教财会幼教科学、特教音乐、教育督导、学校管理等等。

4、严禁抄袭与仿冒,凡引文要注明出处。

5、申报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20日。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千古垂钓情【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诗词的根本,要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

所以,朗读指导也要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正确到有感情的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

指导的要领是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

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是否读的字正腔圆”,“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读词时,注意他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你有没有注意到,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在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学的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词的语言精炼优雅,学生易于鉴赏。

新课标提出:“阅读诗词,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受如诗如画的美景。

由点及面,通过《渔歌子》这首词将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垂钓”主题。

【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学会3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渔歌子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1、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将词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2、由点及面,将阅读视野引向“垂钓”的主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朗读和创设情境用的曲子,制作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垂钓的诗词。

【教学过程】:一、谈“钓”,激趣。

1、你们自己去钓过鱼吗?什么感觉?(说说钓鱼的经历)。

让学生谈谈自己钓鱼时候的心里感受。

2、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钓鱼的诗歌。

(课件出示)这些诗句,这些诗人,哪些是你认识的熟悉的?你能将你收集到的关于垂钓的古诗读一读吗?质疑:这些古诗人、词人为什么这样爱钓鱼?二、读“钓”,解情。

1、识词,了解词牌: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

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

(课件出示:渔歌子——词牌,也称渔父。

词——长短句。

)2. 初读,读得字正腔圆。

朗读。

用课件出示课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配乐朗诵。

生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1)生自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读给同桌听一听。

初步感知内容。

(2)检测初读情况。

学生填写括号里的字,写时要注意什么。

提示学生注意:箬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与什么有关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蓑衣呢?又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与什么相关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设计意图】:问学生,箬笠、蓑衣是用什么做的,可以让学生清楚的记得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写时不再混淆。

括号里的,鹭、鳜、是属于笔画较多的字,这样安排可以加深学生对词中的这几个字的印象,写时不再出错。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同学们,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请大家就像这样练着读读整首词。

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师配乐朗诵。

生倾听,再次感知词内容。

3、再读,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

接下来,请大家对照注释再读读这首词,想想每句的意思,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

(课件出示加着重号词注释)(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2)师生交流。

如果你能读懂一个词,都是收获。

学懂哪句说哪句。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4、品读,想象,品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教师师简介: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讲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脑海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读词,将画面说清楚。

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2).读出词中画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1)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不但有山有水,还有声有色呢。

声音在哪里?指名说。

(2)这幅画还在活动呢,你们相信吗?相比较而言那些景物是静止不动的?指名说。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师生总结:总之,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做到了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设计意图】:边读诗词,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

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用这样的方法。

《渔歌子》语言简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仅仅数十个字,就勾勒出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第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靠语感的。

第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第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用心朗读这首词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了,现在我们能明白为什么张志和垂钓时全神贯注,而忘记回家了吗?或者说不愿意回家了呢?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说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

要写好画面,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写画面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5、此景此情,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师生共同朗诵)6、品出人之情,走进作者的内心。

身临其境的体会钓情。

我们似乎遗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

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我们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什么样的?(指名说)小结: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

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师生共同朗诵)总结读词方法: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

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

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

想了解张志和吗?1.了解背景,课件出示。

张志和是诗人,画家,精通音律。

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课件出示:他的哥哥张松龄写的诗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松龄)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让学生试着诵读这首词,并说一说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师生表演:老师当哥哥,学生就是张志和。

一起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我诵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学生诵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诵读:狂风浪起且须还。

学生诵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诵读:且须还哪!学生诵读:不须归呀!我问:弟弟啊,你为何不归?学生在充分理解、体会张志和当时的处境前提下,身临其境的说出张志和可能会说出的话。

我说:第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呀?生可能会回答,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并非真的在钓鱼!他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

后来写成《玄真子》。

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

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来诵读。

(配乐)【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对话过程,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诗中,成为张志和,于是张志和“不须归”的心声从学生的口中涌出,对“钓”的文化含义,学生接受得那么简洁,感悟又那么深刻。

诗词的诵读,便是要在这样入情的心境中,才能有所感悟。

六、延伸,走进诗词中的千古垂钓情。

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我们来看一首柳宗元的诗,试着走进这位诗人的内心,并理解他的心里以及处境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热忠垂钓。

1.课件出示。

(配情景图)绝句(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

指名说、当堂解答。

小结:像张志和一样,他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

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布置作业】:课外收集一些关于垂钓的诗,诵读,了解作者的身世,理解他们的处境、心境、走进他们的内心,并试着写几篇文包诗,体会千古垂钓情。

【板书设计】:渔歌子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箬笠蓑衣【教学反思】:纵观诗歌长河,“垂钓”是一个不可少的话题,“垂钓”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存在于其中。

因此我在上本课之前收集了许多关于垂钓的古诗词,深刻的体捂到隐藏在诗词中的深刻含义,就是千年来士大夫的理想与追求、仕途沉浮的缩影。

如:柳宗元“孤构独钓”之傲气与那份孤独,陆游晚年,也回到故乡绍与镜湖边“闲时钓秋水”,司空曙的“钓罢归来”之闲逸。

我了解了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是我国文化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全唐诗》一书的就收录二千多个诗人所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其中有不少是以垂钓为题材的。

因此我对垂钓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对我教学本课的《渔歌子》有很大的帮助,也给我很多的启发。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图画,只有让学生进入词中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与词人感同身受,身临其境,这样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