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秦代:•“四十字诏书”:出现于秦朝秦始皇时期,由李斯撰写,内容在于诏告天下,秦朝统一全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则发布全国的消息,这则消息是活字印刷。

因为这则诏书全文只有四十字,因此称为“四十字诏书”•唐代•★进奏院状: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朝报——唐朝开元年间,京城门口出现一系列向民众发布的条幅,这些条幅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每日发布,当时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经纬集》当中曾经提到他在襄樊一代看到过“数十条书”,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证明了中国至少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敦煌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到京城的进奏官发回到敦煌的,由于张淮深驻地在敦煌,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是在敦煌文物中发现的,因此称之为“敦煌进奏院状”。

今天一份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一份在英国伦敦图书馆。

宋代•★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进奏院状(邸报):主要内容皇室的活动,大臣的奏折,官员的任免等等。

宋代的进奏官是由皇帝任命的,采写的消息是严格依照朝廷(皇帝)命令进行的。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小报出现的意义•打破了中国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是我国劳动人民(群众)向封建统治者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的开端。

•明清•★《京报》:中国明清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它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具有公开发行,读者范围广泛、形式固定、包括了自采自写的内容等特点。

它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报刊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报的进入,自行终结。

•我国古代,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其原因在于•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很小•根本原因•政治上:封建统治者的高压政策——••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鸦片战争前,近代报业出现的背景:中国:政治上,封建大一统国家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需要经济交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小。

外交上,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对信息的需求量小。

世界:工业革命结束后,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加紧海外扩张。

英国提出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被清政府拒绝后。

英国转而采取海外传教活动与贸易活动相结合的侵略政策。

其中的传教便是以办报的方式进行的。

一、鸦片战争前(1840年以前)外国传教士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鸦片战争之前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鸦片战争之前,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立士创刊,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已不再是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刊载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二、外文报刊第一份外文报刊——葡萄牙文报刊《蜜蜂华报》——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英文报刊——第一份中国境内的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广州周报》关注中国问题,林则徐《澳门新闻报》译自该报《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从报》俾治文三、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遐迩贯珍》鸦片战争后,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53年9月3日创刊,由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以后的主编是奚礼尔和理雅各。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总体上都是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1.《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2.刊有中英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3.1855年起,《遐迩贯珍》还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上海的外报外文报纸★《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101年1850-1851)、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外文报纸。

1850年创刊于上海,前身是《北华捷报》。

其政治倾向明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以消息灵通著称。

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1861年创刊于上海,英商字林洋行主办,伍德任主编,所刊内容主要是商业信息和新闻,以赢利为目的,在创刊十年间始终是上海唯一的中文报刊,后在与《申报》的争斗中败阵停刊。

★《申报》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日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英国人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政治上持亲英立场,内容上涵盖了新闻、言论、副刊、广告四要素,并注重时效性,具有了现代报纸的特征,开创了近代报业的新纪元。

1912转入中国人手中。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一度持激进立场,在其老板史量才被蒋介石暗杀之后,回归言论保守状态。

★《申报》在业务上的改进一是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二是注意加强言论三是重视副刊文字中国此时报业是被外国人垄断二、外报的影响(简答、论述)消极影响:外国侵略者的殖民主义文化侵略。

积极影响:一是外报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二是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一、国人早期报刊观念•★第一个认识报刊社会功能的人——林则徐,并加以实践,《澳门月报》•洪仁玕,第一个系统提出新闻思想的人,在《资政新篇》中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新闻官,准卖报纸等主张。

•艾小梅,国人第一份报刊,《昭文新报》•郑观应,《盛世危言》中专门设《日报》一篇,论述报纸••★王韬的报刊思想•认为报刊的作用有四:•“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汉口《昭文新报》艾小梅••《汇报》••★《循环日报》•鸦片战争结束后,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师夷长技,变法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三、海外中文报刊•★第一份——旧金山《金山日新录》•一、维新变法前(1895-1898.6.12后-9.21)的报刊•《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8月17日创办于北京,两日刊,由康有为独资创办,梁启超、麦孟华负责编辑和出版发行,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最高发行量达三千份,出版3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1895年创刊),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宣传内容基本上和《中外纪闻》一致,但是它的维新倾向更明显。

它的激进表现受到了张之洞的阻挠,后因光绪帝迫于后党的压力而查禁强学会,张之洞随即与1月25日下令停刊《强学报》。

••★《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旬刊,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后来被张之洞的幕僚汪康年篡夺了领导权,成为一份洋务派报纸,戊戌政变之后被关闭。

梁启超等人在《时务报》上创立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中国近代中文报刊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内容以“时务”为主,又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1896——1898)•1897年后,各地国人报刊纷纷涌现,出现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本次办报高潮特点:•1、与外报相反的路线•2、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报纸都属于政治家办报•3、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4、品种多样(专业性、商业性、文艺娱乐性等等)维新变法早期报纸《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意义:1.向民众宣传了维新变法主张;2.为维新派培养了办报骨干,为变法乃至戊戌变法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辛亥革命时期报刊•1、清政府报刊法令•《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大清报律》••2、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香港•★《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办,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内容:1.反对清政府腐败统治;2.宣传排满;3.反对帝国主义侵略;4.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上海•★《苏报》与苏报案••《苏报》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胡璋阶段,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亲日倾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