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的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
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兴办近代化的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近代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主张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等。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实施。
遵义会议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五四指示”《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八七会议: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代表们在发言中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议案.最后改选党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
谈判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
通过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等问题直接同蒋介石进行多次商谈。
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等之间进行。
由于国民党本来没有和谈的诚意,没作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
蒋介石对这次谈判的方针是,准备在政治上作出一些关于开放民主自由的空头许诺,但一定要在“政令军令统一”的名义下取消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存在。
因此他对于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地位,却坚决不予承认。
这些问题就成为谈判中争论的中心问题。
为使谈判能获得进展,中共方面先后作过多次让步,但国民党方面执意不作任何松动,以致双方无法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协议。
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
《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
但在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以及接受日军投降等问题上双方仍存在着尖锐的分歧。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于暗杀宋教仁。
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很快把讨袁军打败“二次革命”失败了。
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树起护法大旗.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护法。
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使得军政府变成了军阀政府。
孙中山看到了军阀的本质,深深懂得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
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898年到1912年间所使用的名称。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签订,是关于结束鸦片战争的条约。
它是英国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为中国清政府和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亦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结束。
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
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
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这次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必胜的信心。
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
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
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
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清朝统治。
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运动的策略。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
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发生的辛酉政变,两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
强学会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公车上书”不达,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先办《万国公报》(非西人所办《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遍送士夫党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