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
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
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要围绕本课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
”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辩证法原理,正确对待科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从之宝。
它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写意传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的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①代表:集体舞蹈图、人面纹岩画②内容画面或为远古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动植物形象及其抽象化的表现,或为远古人类的各种庆典仪式,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记录了远古人类的情感。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的岩画。
而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是狩猎场面的刻画,其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霎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对获得猎物的强烈愿望。
此外岩画少不了的还有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
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
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
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则手臂都画成两两道,标志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得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
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己氏族特有的图腾装束,用热烈的图腾舞姿和歌声,表达对自己想象中的师祖——图腾的亲切认同和殷切祝祷。
这种图腾舞蹈绘画,包含着民族成员的情感和原始宗教的意义。
③特点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④历史原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2.战国秦汉的帛画①形式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
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
结合教材小字部分介绍《人物龙凤图》和《马王堆汉墓帛画》两幅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品②特点充满珍奇异兽、神仙怪魔,色彩鲜艳,气势宏大,形态飞扬,体现浪漫、神秘而又不失古拙的特色③历史原因绘画材料、工具的改进;人们对吉祥动物的膜拜;是跟战国秦汉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拓进取、开疆扩土和充满民族信心的时代精神分不开的。
二、从魏晋到隋唐的绘画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期。
因为这个时候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著名画家成批涌现,并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做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
而汉代以前,绘画创作是由地位低下、默默无闻的工匠们担任的,因而画家的名字极少记载流传下来,随着绘画水平的提高和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士人阶层乃至帝王本人也加入到绘画的创作队伍中来,于是画家的地位有了提高,并得以留名青史。
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分裂时代中,士人更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绘画传作中,于是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②代表人物——“画祖”顾恺之顾恺之是东晋人,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有作品可考的划时代的著名画家(喜欢),其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他也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气质。
教材介绍他画的维摩诘像的神似吸引大量观摩者和《女史箴图》是对其“以形写神”的例证《女史箴图》(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歌颂古代妇女的贤德,为后世借鉴。
作品绢地设色,共分9段(原本11节),每一节均有小楷字体的箴文,图文互显。
2、唐朝时期①背景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博大精深,这一时期的绘画淋漓尽致描绘和再现雍容华贵盛唐气象的特征。
②代表人物——“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继承了张旭的笔法,在美学趣味上他也和李白、张旭一样,属于浪漫型、开拓型、力量型的一派。
苏轼对他评价很高,认为“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天神庙朝拜天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
此作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
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土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
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
另一部分内容是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
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
吴道子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文人画)1、两宋时期文人画虽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潮流还是在北宋中后期。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它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风格,即讲究神似和意境,崇尚写意重于写实。
①文人画兴起的原因:A北宋王朝推行“重文轻武”、优渥文人的国策,大量增加科考的录取名额,打破贵族限制、不问门第的科考日益成为促成社会秩序流动的重心,而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由此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文人阶层不断扩大。
B理学的兴起使士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重在向内心求索、以“天理”来制约“人欲”,进而稳固统治的理学的兴起,也促使士人更加注重哲理思考、注重内心情趣的修养。
反映在绘画上,使得文人画家的追求从注重写实,向更加注重意境、注重寄托和宣泄作者自己的意念志趣的转变。
C绘画艺术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无不以写真为能、写实为尚,被称为“院体”的宫廷画更为细腻工整、富丽堂皇。
而宫廷画的极端发展导致了僵化保守,民间绘画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则有粗制滥造的弊端。
针对这些弊端,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士人主张“能文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我意”的自由创作,强调将艺术创作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手段而非升官发财的工具,蔑视职业画家刻意为画而画的创作动机。
文人画的兴起是对于北宋宫廷画和民间绘画的拨乱反正和更高层次的提升。
②特点:注重意境北宋构图气势恢弘,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构图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残山剩水”③代表马远(马一角)《山径春行图》夏圭(夏半边)《山水十二景》南宋马、夏,故意避开一览无余、开门见山绘画的传统山水画格式,开创了“残山剩水”,固然与描绘对象由雄健壮阔的北方高山大川转变为秀丽的江南景色有关,但更主要是因“靖康之变”的民族耻辱,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治而产生的愤恨的社会心态,在画家身上不自觉地流露。
马、夏在画面一角、一边的大胆构思,用笔疏朗,创造出了一种以无为有、虚实相生、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学意境,引发了绘画审美由繁至简,由实及虚的重大变迁。
2、明清时期①背景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②特点:风格独特、不拘成法③代表人物——“八大山人”朱耷教材小字部分以明宗室画僧朱耷及其《松鹰图》为例,十分形象地讲述了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清初遗民画家群体。
朱耷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著美于世,所画花鸟造型夸张、奇特险怪。
在他画中出现多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或栖息于岩隙,或独立于危石,拱背缩颈,表情冰冷,眼珠向上,“白眼看清天”以示与清廷誓不两立,这些禽鸟已被赋予人格内涵。
四、民间风情画1、背景宋代以来,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传统政治城市的经济职能和娱乐服务色彩空前加强,并形成了大量纯粹的经济市镇;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发展完善,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书籍的普及和民间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戏曲的形成和兴盛,民间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荣。
2、题材和绘画代表①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以长卷式的构图(L528.7cm,H24.8cm),描绘了北宋都成汴梁的生活场景。
整副画分为三个部分:郊外的村野风光、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赶集的场面,以及城内的繁华街市。
“恍然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的评语,可谓形象鲜明。
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