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中国绘画的美丽,了解中国绘画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2、通过绘画探究时代变迁的风貌,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上学期的学生。
高二学生对绘画艺术有兴趣,需要鉴赏方法的指导;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由于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琐碎,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心挑选了11幅国画和1幅油画和同学们共同鉴赏。
所选择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而且紧扣教材,避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更能投入到对美的欣赏和探究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素材,将视频、音乐、诗词和图片结合在一起,创设了传统文化的情境。
在此情境下,师生共同进行绘画鉴赏,探究历史风貌,感受传统文化。
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画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难点:中国画的“文人意趣”。
【活动设计】活动一:鉴赏绘画并分析时代特征;活动二:想象绘画《临溪抚琴图》,在诗歌朗诵和古琴伴奏下进行欣赏;活动三:分组讨论中国绘画的特征(通过比较[法国]雷阿诺《弹钢琴的少女》和[中国]《临溪抚琴图》两幅画)。
【板书设计】第8课笔墨丹青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一、神灵的居所二、人间的世界三、内心的风景【教学过程】(课前,播放MTV《半面妆》。
)今天,我们要参观一座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笔墨丹青”。
在古代,中国人用毛笔蘸着水墨和颜料,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画中世界。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画家叫张僧繇,他曾经在墙上画了四条龙,这个龙摇头摆尾的,非常生动,但是没有眼睛,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骗谁啊?谁信呐?大家非让他画。
没办法,张僧繇就给两条龙画了眼睛。
落笔的那一瞬间,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
两条龙乘着风雨,忽悠忽悠地飞上天了。
故事来源于生活,古人确实喜欢画龙凤神仙。
中国画的功能,首先是作为神灵的居所。
(幻灯片显示《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个陶盆来自于6000年前,画的是什么呢?(请一位学生鉴赏。
)再看一副战国的帛画《人物龙凤图》。
(幻灯片显示《人物龙凤图》。
)(请一位学生鉴赏。
)世上真的有龙凤吗?有神灵吗?为什么古人相信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随着历史发展,文明进步,人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以人为本”。
汉代以后,中国画逐渐从神灵的居所转向了人间的世界。
(幻灯片显示《女史箴图》。
)她给你什么感觉呢?(请一位学生鉴赏。
)我想起了一首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有人知道,陶渊明为什么要隐居吗?(请一位学生回答。
)如果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你是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你怎么安放自己的节操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就是在这个最黑暗的时代,艺术大放光彩。
这里有曹植的诗,嵇康的琴,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
艺术是人们精神的寄托。
有了它,就可以蔑视富贵,可以甘于贫贱,可以不畏强暴,可以自由做人。
没有魏晋,就没有顾恺之。
他的画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答案:以形写神。
)这种强调神韵,富有个性的画就叫做文人画。
从此,中国画有了不同的美丽。
(幻灯片显示《簪花仕女图》。
)如何?(请一位学生鉴赏。
)可见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答案: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
)白居易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为什么她可以穿这么open呢?(学生自由回答。
)我们学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去哪儿了?(学生自由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是汉人吧?他妈妈窦皇后,鲜卑人;奶奶独孤氏,鲜卑人;李世民只有不超过四分之一的汉人血统;娶个老婆,长孙皇后,又是鲜卑人。
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流进了汉族,带来了新的风气,开放、自信、大气、健美,这就是盛唐的气象。
此时还有一位大画家。
请你结合教材,欣赏《送子天王图》。
然后我要问一个问题。
吴道子画的神仙,就是唐朝人心目中的“男神”“女神”。
这说明绘画可以反映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可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那宋朝又如何呢?(幻灯片显示《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北宋的张择端,画的内容是春天的汴京。
这群人在干嘛呢?原来有人在说书,围得是三层外三层啊,精明的小贩趁机摆起了地摊。
不远处,有人坐着大车,有人推着小车,也有人挑着担子。
能骑马的得是官员,就像这位,他昂首挺胸,志得意满,前面仆人牵着缰绳。
他的家眷,因为身份贵重,特意要坐轿子,但是大街上太热闹了,各种吆喝声,叫卖声,车马声。
她忍不住打开轿帘,向外张望。
它告诉你,宋朝怎么样啊?(请一位学生回答。
)宋朝的经济很发达,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有钱就任性啦。
他们“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
此时最发达的文学是宋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但这个不能中举。
画画也不想卖钱,不能升官发财的,为什么要画呢?(学生自由回答。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不管别人想看什么,我画的,只是自己内心的风景。
(幻灯片显示《溪山行旅图》。
)这座山,给你什么感觉呢?(请一位学生鉴赏。
)“足蹑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
”这种豪气,从何而来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同样是山,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幻灯片显示《山径春行图》。
)(请一位学生鉴赏。
)像这样的风格,就叫做“残山剩水”,马远人称“马一角”,类似的还有“夏半边”。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一位同学回答。
)绘画反映时代,反映人们的想法。
不仅是山水,花鸟,石头,竹菊,都是画家内心的风景。
明清有一位画家叫八大山人。
他的画不好懂。
(幻灯片显示《孤禽图》。
)郑板桥曾经送他一首诗:“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请你结合教材和这首诗,先了解一下八大山人。
请看《孤禽图》。
你看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学生鉴赏。
)国破家亡,愤愤不平,他为什么不直接说?(答案: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实行文字狱。
)只能用绘画寄托心情。
其实,不仅是画家,我们每一个人,生而为人,都有自己的快乐,悲伤,思念和憧憬,我们都需要精神的家园。
明清的时候,经济特别繁荣,老百姓也要有精神的追求。
明清的小说,《水浒传》啊《西游记》啊《红楼梦》啊,都有小说的插图。
过年的时候,家里要贴年画。
(幻灯片显示《莲年有余》。
)它表达了什么心情呢?(请一位学生鉴赏。
)今天的参观就到这里了,一起来回忆一下。
中国画非常特别。
比如画弹琴。
外国人会画得很像。
(幻灯片显示《弹钢琴的少女》。
)那中国人呢?南宋有一副名画,《临溪抚琴图》。
如果是你,会怎么画呢?(幻灯片播放音乐《高山流水》,显示《临溪抚琴图》,教师朗诵《竹里馆》。
)可见,中国画具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之后请两位代表回答。
)从神灵的居所,到人间的世界,国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人间的世界到内心的风景,中国人将快乐、悲伤、思念和憧憬,写成诗,唱成歌,凝结成笔墨丹青。
中国画就是中国人安顿心灵的桃花源。
【课后拓展】请欣赏水墨动画片《山水情》,写一篇同名小作文。
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将国画欣赏和诗词朗诵、古琴音乐相联系,其实限制了中国画原本具有的丰富内涵。
但本课不是专业的研究课,而是作为引导中学生入门的课程,并且要通过欣赏国画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探究中国古代发展的历程。
本课将多种感官体验配合,不仅符合传统文化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特征,而且创设了传统文化的情境,提高了学生欣赏国画的兴趣,更好地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多媒体素材】图片:[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战国]《人物龙凤图》[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摹本[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摹本[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清]八大山人《孤禽图》[清]《莲年有余》[南宋]夏圭《临溪抚琴图》[法国]雷阿诺《弹钢琴的少女》音乐:中央民族乐团《高山流水》视频:MTV《半面妆》动画片《山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