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谭燕萍摘要:本文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加强持之以恒地训练、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的措施和方法入手,就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做了阐述。

关键字:低年级计算能力口算学习习惯作为数学基础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

在二年级数学教材学习的表内乘除法和一年级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千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占了教材的大部分内容。

从每次单元测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失分率却非常高,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数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 主要表现在计算得是否正确、迅速和灵活,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又快、又对、又巧”。

根据平时听课得到的启示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谓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要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

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尤其重要的。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想学”。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多种训练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练习的形式。

例如:用游戏、比赛等方式训练;开火车、抢答、闯关卡等。

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中还可以穿插一些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人或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快记住乘法口诀,我讲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妖怪。

这样一段话后,学生对其中的两句乘法口诀就很容易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以口算为重心,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练习, 离不开基本技能的训练。

只讲不练或讲多练少, 都会影响计算能力的提高。

重视口算训练, 培养计算技能。

教学实践表明,一名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 低年级学生过好了口算关, 对往后的计算教学大有裨益。

所以, 教师应注意加强口算训练, 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

(一)首先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养成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克服马虎出错的坏毛病。

小学生计算时常出差错,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马虎”造成的。

这也是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师能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英雄人物刻苦钻研, 一丝不苟, 认真学习的故事。

也可举一些实例, 说明计算马虎会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从正反两个方面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 凡做错的题都应要求学生重做。

还要采取一些办法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要提醒学生做好检查、验算工作。

在练习时, 虽然练习的重点是某一种计算法则, 但教师也应加入一定数量的另外一种计算题, 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计算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检。

一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例如,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抄错符号。

因此,做题前,先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决不抄错题目,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

二想: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一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因此在确定运算步骤后,要认真地进行计算。

四检: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

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回头看”,检查是否正确,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二)分层练习,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有技巧性地选用算法。

要计算得又对又快, 必须在“巧”字上下功夫, 能口算的就不用笔算, 能简算的就不用一般方法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提倡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而不是题目要求简算的才考虑简算。

要经常表扬、鼓励算得巧的学生, 让学生爱动脑、多动脑, 培养学生灵活选定算法的良好习惯。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算法多样化,这有利于优等生的发展,能使他们在面对不同的方法时会自主地比较选择一些更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方法呈现得越多,他们只会越糊涂,不能清晰掌握解题思路,对算理的掌握一知半解。

所以,要能优化某种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三)培养一定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推断式估计。

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算,估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了精确计算,这是人们平常交谈、判断数目大小,估计运算的结果的一种能力,所以说估算能力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如在加了加法、减法后可以让学生先估算得数大约是几百,再用竖式计算。

估算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对得数的大小有更深的感受,又使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可以恰当地作出计算策略的选择,所以估算既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举措。

三、创设错误空间,发动大家一起纠错。

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会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出错,但这次次的提醒和对错误的层层设防,会导致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大胆地做。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因为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

”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往往不是笔直的,能力往往就是在不断的曲折中培养出来。

计算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

因此,课堂上我都会特意去创设错误的空间。

对于某个题目,我会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意见,答错的我会大力的表扬:“感谢这位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那么好的问题”,然后共同探讨这个错误;或者学生都答对了,那我就自己设立一个错误:“老师也来做一做,你们帮忙判断请学生们当小老师帮忙检阅。

”通过集体讨论,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

象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是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而且学生对这些经过自己思考的错误印象特别深,达到了防错的目的。

面对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易犯的错误,我们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错误答案, 分析其造成错误的原因, 有针对地的向学生进行教育。

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习题放到课堂上作为例题来分析,发动全班同学踊跃发言来纠错,形成课堂上竞相纠错的课堂气氛,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这样才能使做错的学生明白道理, 获得较深刻的印象, 牢固地掌握知识。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坚强意志。

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要提高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才会有成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计算教学中,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和笔算训练,每天坚持练一练。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我们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每天在课前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

相信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又能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就会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1] 刘若梅, 张圣志. 提高计算能力的两点思考[J]. 湖南教育, 2001,(04)[2] 蔡晓芳. 如何提高计算能力[J]. 小学生导读, 2002,(Z2)[3] 吕千谟.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浅见[J]. 江西教育, 1981,(04)[4] 汪秋萍.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四个环节[J]. 云南教育, 1999,(Z2)[5] 陈达辉. 计算能力三练[J]. 小学教学参考, 2002,(09)[6] 赵翠平, 娄素彩. 低年级计算能力培养三题[J]. 河北教育, 1995,(05)科别:数学论文题目: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单位:镇口小学姓名:谭燕萍 200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