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

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

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

“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

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

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

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

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计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二是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三是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

四是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五是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

一是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以了解在5年或10年中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三是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传。

3、什么是生育意愿研究?不同时代生育意愿有什么不同?答:(1)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

(2)人类的生育意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传统生育意愿的特点:①倾向生的越多越好;②男性偏好;③重视数量、轻视质量。

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现代社会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①倾向少生;②没有性别偏好;③重视子女质量。

(3)在传统社会运作的最基本核心是家庭,因此种的延续格外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运作的最基本单位是个体行动者。

因此以个人为本位的自我发展变得格外重要,正是生育观念的变化成为生育率下降的最根本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生育观念必然逐渐取代传统的生育观念。

4、试分析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两种不同类型的死亡模式。

答:(1)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表现为:①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出生婴儿能活到成年的不足一半;②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人口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多在20-30岁左右,平均为22岁。

③死亡率变化很大。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是人口死亡率较低,遇饥荒、战争或瘟疫等天灾人祸,死亡率会迅速上升。

(2)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普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多集中于高龄人口的死亡模式,完成了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

②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同,其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模式的分化。

5、试述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

答:(1)国际人口迁移具有地区性结构特征。

发展中国家促进人口迁出的力量和发达国家吸引人口迁入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全球人口迁移的总体结构。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格局决定了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具有的经济性结构特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客籍工人式的人口迁移。

(3)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

二战结束后,随着国家间主权关系的独立,传统的自主式迁移受到各种法律的限制,任何具有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都会带有政治色彩。

(4)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

当今世界,难民的状况十分复杂。

一方面环境与生存的压力导致了大批的生存型难民;另一方面,长期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也产生了大量的政治难民。

(5)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

(6)高素质移民在增加。

6、分析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答:(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存。

事实上,中国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已由流动人口变为事实上的城市常住人口,只是因为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而无法获得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成为不流动的“流动人口”。

(2)人口迁移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凝固性未根本改变。

(3)以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成为诱发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主因。

(4)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

一方面有大量的中国人到海外留学、经商和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经商和谋求发展。

7、分析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特点:(1)中国人口转变是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干预的结果,与经济转变相分离,是不正常的现象。

(2)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

(3)随着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经济改革改变了社会结构,削弱了计划生育机制的作用。

原因:(1)以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为开端,即通过引入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医疗和公共保障技术降低死亡率。

死亡率下降过程比西方国家迅速得多。

(2)为解决中国人口带来的压力,政府选择了借鉴西方人口转变的规律,以政策“干预”出生率。

迅速的人口转变缓解了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但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相关社会问题。

(3)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仍然不断地作用于人口转型。

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未来的中国几十年间会完成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持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型,加剧人口转型的力度。

8、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答:第一,从人口过程看,(1)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状况构成了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社会总体的人口性别结构。

(2)生育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

原始社会的高生育率是孕产妇的高死亡率为代价,性别比必然偏低。

(3)死亡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

两性死亡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两性生理差异表现出的女性死亡率低于同龄男性的死亡率。

(4)人口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能够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地区的人口的性别结构。

第二,文化因素通过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生育观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

第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卫生条件、医疗供应和社会保障制度而发挥作用。

第四,政治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社会的平等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两性平等的状况,女性越是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就越难享受到平等的医疗权、社会保障权和生存权。

另一方面,战争深入地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

9、性别分层及其表现形态。

答:(1)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社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把两性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和制度化,并通过性别社会化把种种制度安排不断地传递给两性。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

社会性别是每天每人的生活实践。

它充满着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最基本、最持久的社会制度。

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在生产着。

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通过不断“制造性别差异”来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题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2)表现形态:一是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在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

二是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三是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虽然女性大部分经历都花费在家庭生活中,但是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并不为人所知。

家庭内部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父权制下的女性从属于男性。

10、试分析影响人口职业结构的因素。

答:影响职业结构和流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很多,包括收入水平、劳动力市场、就业条件、文化资本和社会网络等。

(1)收入对职业结构和流动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