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2、“山经大河” “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 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 分道北流。
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 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 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 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
3、“汉志河”
见于《汉书。地理志》
《禹贡锥指》:“周定王五年(前 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 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 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 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 《水经》谓之‘大河故渎’”。
(2)、黄河的上游
从源头至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河口镇 特点:从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河流穿行于峡谷
中,河流湍急,泥沙含量不高。
托克托黄河
上中游的分界线
内蒙古呼市托克 托县(云中古城)
(4)、黄河中游
从托克托至孟津县桃花屿 特点:
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 流速较快,由于穿行黄土高原之间,黄 河中泥沙含量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此。 但由于流速较快,泥沙的沉积不突出。
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 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 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 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 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3、黄河的一般状况
(1)、关于黄河河源:扎曲、约古宗列曲
和卡日曲是黄河的三个源头。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
(1)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 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 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这就是堆积起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
(2)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 的三分之一,把 西风带的近地面 层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
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 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 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 运沙尘的主要动力。
返回历史时期 黄河的变迁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 。
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 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93 余次,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
清初学者胡渭著《禹贡锥
指例略》提出五大徙之说。 身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 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 统称“六大徙”。
• 《禹贡锥指例略》:“河自禹告成之后,下迄元、明, 凡五大变,而暂决复塞者不与焉。一,周定王五年, 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与漯别行,而东 北合漳水至章武入海。《水经》所称大河故渎者是也。 二,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平原、济 南,至千乘入海。后汉永平中,王景修之遂为大河之 经流。《水经》所称河水者是也。三,宋仁宗时商胡 决河,分为二派,北流合永济渠至乾宁军今青县。入 海,东流合马颊河至无棣县今海丰。入海,二流迭为 开闭。《宋史·河渠志》所载是也。四,金章宗明昌 五年,实宋光宗之绍熙五年。河决阳武故堤,灌封丘 而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一由北清河即大清河。 入海,一由南清河即泗水。入淮是也。五,元世祖至 元中,河徙出阳武县南,新乡之流绝。二十六年,会 通河成,北派渐微。及明弘治中筑断黄陵冈支渠,遂 以一淮受全河之水是也。盖自大伾以东,古兖、青、 徐、扬四州之域,皆为其纵横糜烂之区。”
4、三江源保护区
• 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源自然 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 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36.6 万平方千米。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 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千米,这不 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 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 面》
《学术月刊》,1962 -2
辛德勇(北大):《由元光河决与所谓王景治河重论东汉以 后黄河长期安流的原因》
东汉至唐黄河“安流”问题研究述论
【作者】 闵祥鹏; 【机构】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刊物】 《历史教学》2010年第16期
历 史 地 貌 地 理
河流
湖沼 海岸
沙漠
黄土
历史水文地理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 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 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 •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 • 黄河的断流 • 历代对黄河的治理 • 古代中原的湖泊 • 黄河研究状况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
1、概况
黄河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43 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 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于山东省东 营注入渤海 。
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 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 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 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 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 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 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 东入海。
(二)、东汉大河的形成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 河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 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 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 不忧水,故遂不堵塞。”
(3)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
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 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
按直径大小把它们分成:
砾(大于2毫米)
沙(2—0.05毫米)
粉沙(0.05—0.005毫米)
黏土(小于0.005毫米)。
微米(μm)和pm2.5
1 微米(μm) = 1000 000 皮米(pm) 1 微米(μm) = 1 000 纳米(nm) 1 微米(μm) =0.001 毫米(mm) 1 微米(μm) =0.000 1 厘米(cm)
第四课、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的变迁
历史地貌地理:
河流地貌、湖沼地貌、海岸地貌、沙漠与黄土地貌等 方面,研究较为突出,富有成果。
历史水文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水系分布、特点、发
展变化过程、原因和规律,并总结历史时期改造利用 河流和湖泊经验教训的一门科学。研究历史水文地理 的目的是为今天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以及 水灾、旱灾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长度 源头海拔 平均流量 流域面积
源头 注入 流经国家
5464 km 4800 m(卡日曲)
1774.5 m³/s 752443 km²
青海省 渤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第5大)
2、黄河的形成
•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
(四)、金章宗明昌五年至 明弘治初年黄河下游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 河决河南省阳武光禄村,黄 河河道南移。
“北流绝,全河皆入淮”, 不再进入河北平原。
“是岁河徙自阳武而东,历延津、封丘、 长垣、兰阳、东明、曹州、濮州、郓城、 范县诸州县界中,至寿张,注梁山泺,分 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今大清河自 东平历东阿、平阴、长清、齐河、历城、 济阳、齐东、武定、青城、滨州、蒲台, 至利津县入海者是也;南派由南清河入淮, 即泗水故道,今会通河自东平历汶上、嘉 祥、济宁,合泗水,至清河县入淮者是 也。” (---《禹贡锥指例略》)
(三)、北宋庆历以后黄河下游河道
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便在澶州商 胡埽大决,河水改道北流,经大名府 (今河北大名)、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北)、 冀州(今河北冀县)、深州(今河北深县 南),瀛州(今河北河间)、永静军(今河 北东光)等府,州、军境,至乾宁军 (今青县),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 津入海。宋人称这条河道叫“北流” 或“北派”。
《汉书·王莽传》
洪水在今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 近六十年。
东汉大河形成:东汉明帝永平十 二年(69年)遣王景、王吴率众 数十万治理决口,修渠筑堤 。
(三)东汉大河的流经路线:
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 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
---《后汉书。王景传》
流经路线:从长寿津自西汉大 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东 行,复蜿蜒于今黄河与马颊河 之间,至今滨县之南入海。
嘉祐五年(1060年),北流经 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 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 一段西汉大河故道,由今山东 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 (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 海。名为二股河,宋人称它为 “东流”或“东派”。
熙宁十年(1077年),从澶州 决口后,汇入梁山泊,随后分 为两支:一支由泗入淮,谓之 南清河,一支合济至沧州入海, 谓之北清河。
(四)东汉大河安澜的原因。
①距海里程短。
王景治河后的河道距海里程 比西汉大河短,河道也比较顺直, 河水的流速和输沙能力大,对下 游河道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泄洪的分支多。
东汉以后,一直到魏普南北朝时 期,黄河下游仍有汴水、济水、濮 水、漯水等许多分支,还有许多湖 泽和旧的河道。汛期利用这些分支、 湖泽、旧道。
能从大河分出部分洪水,削减 洪峰,并且能够宣泄部分泥沙,减 缓下游河道淤积。
③中游植被得以恢复。
东汉以后,黄河中游人口减少,大 批耕地由农转牧,植被情况可能得 到一定改善,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程 度的减轻。这样,也就相应地延缓 了下游河道的淤积速度,使河道有 可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④王景修黄河大堤
• 王景治理汴河、黄河时,先修筑黄河堤防, 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 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提防 质量比较好,对于河道的稳定也很重要。
东汉至唐黄河安流问题是自宋以来诸多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千百年来,围
绕黄河在东汉至唐是否安流以及安流的原因学者们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文中 对历代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与辨析,在此基础上赞同黄河在东 汉至唐确实出现了相对安流的局面,但应以唐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重申了部 分学者强调的相对安流的两点标准:一是主流是否有重大变迁;二是要考察 决溢频次、受灾范围以及受灾程度,其中第一点尤为重要。提出了东汉至唐 黄河安流是水土保持、工程防护、支津湖泽分泄多种因素平衡下结果,而唐 以后黄河决溢频繁也是水土流失、支流湖泽淤塞等各种因素累积所形成的局 面,由此分析了黄河之所以在东汉至唐八百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而不同 意过分强调某个方面而试图抹杀其他方面的“单因论”说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