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战略中应该注意的8个问题
近几年来,国外企业理论研究提出了“公司再造”理论,有的提出了公司“变革工程”或“再造工程”、“再生工程”的说法。
如何再造?如何再生?这就离不开搞好企业战略研究与战略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我感到有以下8个方面是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深入探索的:
加强“决策力”研究
为什么会有“决策力”概念的提出?为什么在企业发展中要强化决策意识,不断提高准确决策的能力?这是从总结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数字说起:
第一个数字:1955年,由美国《幸福》杂志所列出的全球500强大企业,今天只剩下1/3了,也就是说500家剩下100多家了,大多数已经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兼并。
第二个数字:世界上10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有850家(即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这两个数字说明,即使是已经成为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也可以由发展变成破产,由大发展跌落为大失败,由强大而衰败走向倒闭。
而导致破产倒闭的原因,大多数则是源于战略决策的失误。
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就是要考虑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如何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台湾出版的《世纪变革》一书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特征,首先是在顾客价值方面,即对顾客所最看重的价值——即顾客的核心利益能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第二是在竞争的差异化优势方面,即能使竞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独有吸引力,而这个独特优势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第三是在延展性、拓展性方面,即能够不断地开拓出新产品,具有旺盛、不衰竭、持久发展的生产力。
开拓合作竞争或协作型竞争的新路子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或协作经济。
竞争与协作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但没有合作、没有协作,竞争也就无从谈起。
企业在开拓市场中实行合作竞争、联合竞争、协作竞争是个大趋势。
这个趋势会越来越重要。
如果做个概括的话,就是:从单纯的竞争到协作型竞争;从追求独家利润到互惠互利;从独赢模式到“双赢模式”、“多赢模式”。
确立“双赢模式”与“双赢观念”
在合作竞争、联合竞争、协作竞争中,“双赢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按照《合作竞争大未来》的说法,“双赢模式”是要从传统销售关系中的非赢即输、针锋相对的关系,改变为更具合作性、共同为谋求更大利益而努力的关系。
强化名牌创新战略
因为首先技术创新推动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快。
第二,现代商品中的技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而且市场中出现美学冲击波。
人们除重视商品的实用性功能外,越来越重视商品的审美功能。
商品还有个美的文化标准。
第三,技术、文化在投入产出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第四,21世纪绿色文化的兴起,生命科学成为主导性学科,人们对生命科学、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将引导企业产品开发的新方向。
所以名牌创新战略非常重要。
企业文化战略
从企业文化力的功能来说,它有6个方面:第一,凝聚力。
企业文化搞好了是一种“黏合剂”,可以把上下左右、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
这是一种凝聚功能和向心功能。
第二,导向力。
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在企业行为中该怎么想?怎么做?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
第三,激励力。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
第四,约束力。
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常常发挥着一种“软”约束的作用,是一种免疫功能。
第五,纽带力。
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维系发展要有两种纽带:一个是产权、物质利益的纽带;另一个是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
这两种纽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强企业形象战略
形象也是一种力量,称之为形象力。
国外的CI专家曾经概括出一个“企业力”的公式,就是: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
形象力之所以成为企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企业之间进行较量的一个焦点,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家越来越多,销售同一种商品的商场也越来越多,由这两个“越来越多”引起一个“越来越大”,就是: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在哪家商场购买哪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形象与品牌形象就至关重要。
据国际设计协会的统计,企业在形象设计上投入1美元,可以收益127美元。
可见企业形象设计的回报率是很高的。
企业形象战略同企业文化战略一样,都是一种差别化战略,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个性和独具的魅力。
重视“服务增值”与服务创新的研究
现代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服务竞争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质量概念,不仅包括产品质量,也包括服务质量。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中首先使用的“服务增值”的概念,值得重视。
因为同样质量的产品,可以因服务好而“增值”也可以因服务差而“减值”。
企业形象从根本上说是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服务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同客户、用户、消费者的关系问题。
这里包括如何使抱怨用户转变成满意用户、忠诚用户进而成为传代用户,包括如何开发忠诚的顾客群,包括不丢失一个老客户而不断开发新客户的问题,包括如何使营销服务成为情感式劳动,真正让用户、顾客引导决策,进而引导产品开发的问题。
专家建议:国有企业应尽可能的按照民营机制来运作
在谈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时,北大国际经营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国有将其总结成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难以超越难以模仿的力量。
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三方面的有效结合:一是国有企业应有自己特有的技术能力,如产品技术能力、制造技术能力和营销技术能力。
二是要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使这些能力得以很好运作。
第三在于运作更新这套机制的团队。
这个团队需要一种理念,特别是要有自我净化的能力,因而就不必再去更新不符合需要的机制,才会去运作技术,把技术转化成竞争力。
张国有认为,核心竞争力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规则,因为这些都是短期的,只有具备不断进化能力的团队才具有最终凝聚能力,才能使企业上百年经久不衰。
因此,国企改革虽要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用一个好的理念和机制训练出自己的企业团队。
对此,张国有建议,应尽可能地让国有企业按照民营机制来运作,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自由度训练员工,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