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网址/《电生磁》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问题:电和磁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思考、交流复习电现象和磁现象的知识,让学生对比理解两种现象,找寻规律。
在复习的基础上思考电和磁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一、奥斯特实验探究活动1:观察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的情况。
问题:电源和导线的作用是什么?小磁针有什么作用?1.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小磁针2.实验现象和结论:(1)直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说明:电流周围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观察、实验、总结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关系。
从现象入手,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自己分析总结结论,以学生为主体。
甲通电乙断电丙改变电流方向触接触接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问题:既然电能生磁,为什么手电筒在通电时连一根大头针都吸不动?怎样增大磁性?如果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螺线管,各圈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就会强得多。
探究活动2:观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两端是它的两个磁极。
问题:通电螺线管的极性是固定不变的吗?和电流方向有没有关系?探究活动3:通电螺线管的极性是否与电流方向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问题: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介绍安培定则:三、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电流磁效应的发现,使人类不仅可以控制磁场的有无,还可以控制磁场的方向,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思考、实验、总结实验、观察、思考、总结观察、理解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猜想通电螺线管的作用。
再用分析磁场的方法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
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探索精神。
I三、巩固练习1.根据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情况,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和电源的正、负极。
2.如下图所示,通电螺线管附近有甲、乙、丙、丁四个小磁针,静止时它们的磁极是( )A. 甲右端为 S 极B. 乙左端为 N 极C. 丙右端为 S 极D. 丁右端为 N 极3.如图所示,以下两个通电螺线管一定互相______(填“吸引”或“排斥”)。
思考、回答四、课堂小结一、基本知识1.奥斯特实验: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电流的磁效应。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二、基本技能会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三、基本方法:观察法、对比法思考、回答、交流五、布置作业教材:P127~128动手动脑学物理1~5板书设计§20~2 电生磁一、奥斯特实验1.实验器材:电源、导线、小磁针2.实验现象和结论(1)直导线通电后,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2)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说明:电流周围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与电流方向有关的磁场,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两端是它的两个磁极。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三、安培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指指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N极。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