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学习13个专题心得体会

大学语文学习13个专题心得体会

一、认真学习十三个专题或结合大学语文所学篇目,写一篇读后感。

畅游上下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体味古文中的美——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便过去了一个学期,这是我大一的第一个学期。

第一个学期我就选择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因为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语文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是我们的母语。

语文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现在大学,他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

随着年龄、知识的见长、新的知识文化的更新,我们越来越发现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

而《大学语文》更是跳出了以往学习语文的背记等固化的思考与思维模式,它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已经上升到一种欣赏的角度及拓展的思维来看待思考一个问题,更甚由一个问题上升到思考与之有一定关联的社会现实或人生态度等等。

大学语文的学习与古人总结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又有何异同呢?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一种这样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多范围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因为学了多年语文,最终才在大学里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最终能以深入的、独特的视角分析并体会那份立体的美感才能畅所欲言幸而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

不管是大学语文课本上还是网上课件中,不管是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

我们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

这一切的丰富内涵更是让我不得不佩服先者们的睿智头脑和古代那些文人墨客们的才气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通过对十三个专题的学习,然我感触良多。

在《诗经》中,我们在高中就学过一首《蒹葭》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

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

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

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

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而第四专题主要讲述了秦汉时的文学发展和司马迁的传记文学以及赋的形式。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名著,被鲁迅誉为“是价值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企图通过考察历史变衰过程,稽考成败兴亡的道理,为巩固封建统治提供借鉴。

书中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奢侈、腐朽有比较深刻的批判;对历代爱国爱民,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加以热情的歌颂;对农民起义相当重视。

整部著作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忠于历史的精神人格。

《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任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

全书语言丰富生动,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笔致跌宕,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全数大量采用口语化和性格化的语言,使人物栩栩如生,两千年来一直被视为散文的典范。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优秀的佳记文学作品。

司马迁一方面肯定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如实的揭示了项羽的失败过程及其必然性。

全年记述了项羽一生的四大事件(会稽起义、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了项羽的勇敢善战,歌颂了他在推翻暴秦统治战争中的功绩,也指出了他企图一己私智,用武力征服天下,最终失败的过错。

司马迁用多种艺术手法,一有力的气势和朴拙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动荡年代叱咤风云的具有典型性格的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并在各种人物的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到元剧的发展和内容、崔莺莺与张生的悲剧恋情,都让我深受感染和思考。

《西厢记》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在描写男女爱情上虽时有情致,但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通篇充满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思想。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得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西厢记》正是通过这一对矛盾冲突,通过崔、张两人勇敢追求自由幸福并最终获得美满婚姻的描述,表达了反对礼教及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

王实甫在剧中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姻观,肯定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和婚姻的渴望,肯定了情性的不可遏制及它的正当性。

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对于语文不管是古典或是经典它都在传达着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的思想感情理念。

不同的阶段就会有其独特的文学特征,而不同的文化都在用不同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这一个学期对语文的学习,我发现在大学学习语文与中学是非常不同的。

在大学,学习语文更多的是强调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习时枯燥乏味的练习,它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

相反,它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学以致用,在学习中宁静致远。

偶尔回顾一下经典,在忙碌的钻研中给心灵一个暂时休憩的家,何乐而不为呢。

二、任选课外书目中的一本进行阅读,撰写文学评论。

关于《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文学评论在尘埃落定之后,再次重读青春。

七堇年在十五六岁时写: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并恰好被十六岁的我阅读。

彼时的自己正处于一种夏日莫名的焦灼状态,刚刚离开初中,面临着告别与分离。

彼时自认为那是一种刻苦铭心的别离,难以割舍放下,有太多的难以释怀的惆怅郁积于心。

如今回望,那时的自己竟是如此可笑般的矫情,抑或是说,竟是如此般不谙世事的单纯。

这些年来,经历了多次的别离,却是找不回彼时的那种心绪,那些十六岁夏日的郁积在心中的焦灼与惆怅。

或许也正是从那个夏日开始,每年的夏日总会有种莫名的焦灼与惆怅,淡淡的,漂浮在四周的灼热空气里。

十六岁的末尾,再到如今经历高考的重压释放之后,我拾起这本书再次重读。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那些句子是这样的。

[在过去心高气傲的年头上,因不懂得该如何聪明地活着,所以总觉得连生命都是身外之物,"好像这个世界说不要就不要了."][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他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不解的只是,我们是怎样在这种和平的表象之下,用你自己的说法,一年一个花样地变得有了现在这样的姿态了呢?][那是从来不曾悲伤地坐在我身边的你.那是从来不曾快乐地坐在你身边的我---可悲的是,在曲终人散之后,我才恍悟,原来再也不能有你坐在身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在你的衣襟上,浸染着我整个少年时代的芬芳.][我们应该把生命浪费得更有意义些.][那天晚上我在一页速写纸上写,我想去相信某个人,非常想.][这个世界旧了,上帝要把它像卷地毯一样卷起来.]足够优美的词句。

让人做出同样优美的联想。

用这样的句子描述。

描述那些远去的时光与梦想。

我原来以为会觉得矫情。

又或者真的有些矫情。

只是是亲身经历过那样的年月的。

如果我们所在乎的相似。

我们一定能有相似的感想。

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

我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

切断了这条尾巴。

我们是否还能义正严词地回望。

那么二十岁以后呢?不要取笑。

我们真的是被时光拖着往前走。

究竟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将曾经的细节描述得完整而清晰。

也有不喜欢的地方。

比如总是用“因了”一类的连词。

看似古文的白话文。

读着不太习惯。

所以。

被窝。

无论如何。

是个温暖的坟墓。

而梦想。

无论如何。

总在遥远的地方。

三、任选以下题目中的两题完成作业: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其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影响至为巨大和深远。

首先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它有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诗歌,倡导“风雅兴寄”的陈子昂的《感遇诗》,即事命篇的杜甫诗歌,以美刺手法因事立题的白居易的“讽喻诗”等等,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7、《垓下之围》在描写人物形象方面有何特点?《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它成功地塑造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悲剧性英雄形象并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展现了秦汉之际错综复杂的社会变革。

《垓下之围》自《项羽本纪》的最后一部分。

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其中最主要的是选择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场面具体描述项羽既是一位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豪杰更是一位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

霸王别姬时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军情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

东城突围中项羽虽兵剩无几却能连斩数将展露了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勇猛英姿。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展现了他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这三个场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个性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

本篇还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突围快战高潮迭起情节连接紧密过渡自然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 对他的失败给予了惋惜与同情。

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