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1、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者)“赵王之子孙侯者”(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状语+名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5)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7)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8)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或师焉(9)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草行露宿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手巾掩口啼、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表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表比喻)其一犬坐于前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潭西南而望"⑥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以下待整理3、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2)群贤毕至,少长贤集(3)将军披坚执锐5、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1)天下苦秦久矣:"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2)素善留侯张良(3)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6、意动用法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①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地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渔人甚异之"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7、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

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

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