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孟子简介课件PPT
贰
事半功倍
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 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出
《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
处
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他们从 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 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 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 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 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 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 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 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 时机呢!”
问 《孟子》知多少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绰绰有余 怨天尤人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到比意 目喻思 的方是 。向爬
肆
缘木求鱼
意思是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 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
处
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成语故事 缘木求鱼
战国时,齐宣王想称霸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用仁政征服天下。 孟子说:“大王动员全国军队攻打别国,这是为什么?”齐宣王回 答说:“为了满足我最大的欲望。”孟子问:“您最大的欲望是什么?” 齐宣王却笑了笑,不答。孟子接着问:“是因为好东西不够吃吗?是因 为好东西不够穿吗?是因为没有好艺术品看吗?还是因为侍候您的人太 少?”齐宣王连忙说:“不,不,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 我明白了。您是想征服天下,是不是?如果是,我看好比爬树捉鱼,是 不能达到您的目的的。”齐宣王说:“会有这样严重吗?”孟子说: “恐怕比这还严重。爬树捉鱼,最多是捉不到,不至于有什么祸害。如 果以武力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欲望,不但达不到目的,其后果不堪设想 啊!”
• 一曝十寒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培养,只要周 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 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 家哭哭啼啼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 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集市的附 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他又学着玩,孟 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 搬家。最后,孟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 始学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这里 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 “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 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后人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 法。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 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 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 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 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 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 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 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 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 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 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壹
同流合污
原指言行与不良的习俗、世道相合。后指跟坏人 一起干坏事。
出
《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
处
世。”
成语故事 同流合污
孟子有一次同他的学生万章谈起:孔子很厌恶那些八 面玲拢,惯会奉承讨好的人。这种人虽然在乡里被称作 好人,但实际上是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伪君子,是道 德的破坏分子。万章问道:“慨然人们都称他们是好人, 他们自己也处处表现出是个老好人,为什么孔子还要称 之为道德败坏者呢?”孟子答道:“这种人‘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对世俗的不合理现象只会附和),看似好 人,实际根本不能起好的作用。”“同乎流俗,合乎污 世”简化为“同流合污”。
相
上意 进思 。是
形 容 自 己 甘 心 落 后 , 不 求
心意 。思 ,是 比象 喻孩 人提 心时 地代 纯那 洁样 善的 良一 。颗
孟 子
能形 。容
超 出 同 类 , 多 指 人 的 品 德 才
的塞现意 启的在思 发思忽为 ,路然心 忽,被里 然由打好 想于开像 通得了有 了到。茅 。了现草
某在堵 种形塞 事容着 物闭,
或到 办没 法有 不鱼 对的 ,树 不上 可去 能找 达鱼
。
又比晒意 懒喻一思 散学天是 ,习,即 没或冻使 有工十是 恒作天最 心一,容 。时也易
勤不生 奋能长 ,生的 一长植 时。物
,
孟 子
大加意 。倍思
的是 功只 效用 。一 形半 容的 用力 力气 小, 而而 收收 效到
合原 。指 后言 指行 跟与 坏不 人良 一的 起习 干俗 坏、 事世 。道
• 与孔子并称 “孔孟”
• 尊称为“亚 圣”
孟子
• 战国时期哲学家、 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之一
52岁
大约45岁
奔赴魏国
游说齐宋
早年受教
▪ 二度奔齐
54岁
60岁
▪ 再游宋国
60+岁
▪ 去宋赴鲁
▪ 贵族出身 ▪ 早年经历 ▪ 步入仕途 ▪ 周游列国 ▪ 返回鲁国 ▪ 卒葬泗上
(一)《梁惠王》上、下 (二)《公孙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 (四)《离娄》上、下 (五)《万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 (七)《尽心》上、下
《孟子》的影响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 一部书。五代后蜀时,《孟子》开始 列入“经书”,南宋朱熹编《四书》 时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 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 读书了。《孟子》中有许多长篇大论, 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叁
一曝十寒
意思是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 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 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
处
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也。”
成语故事 一曝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 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 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 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 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 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 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 品质好起来呢?”
杀豚不欺子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 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 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 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 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 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 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 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 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断织喻学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 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 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 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 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 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 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 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 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 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 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 刻苦读书。
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 劣风气的创始人。
一曝十寒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 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 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 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 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 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 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 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 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 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 样啊。”后人将孟子所说“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 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国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