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ppt课件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教学目标:
• 1、 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 的主要特征。 2、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 情的。
【生平简介】
•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 " 王孟 "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 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 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 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 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 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 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 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 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 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 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 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 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 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 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 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 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 我们又来登临。 • 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 天气寒冷,云梦泽显得格外 深远。 • 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 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了衣襟。
Hale Waihona Puke 【品读与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这种情感的?
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 限感慨; 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 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 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 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 出登临者的伤感; • 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读 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 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 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
•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 淡而味终不薄。 ——清沈德潜
艺术特色:
•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 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 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 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 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 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 终不薄”。
小结:
•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 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 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 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 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 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 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 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诗的前两联 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 有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
板书设计:
• 解读一: 首联:凭空落笔 颔联:由虚入实 颈联:远近景物 尾联:自然用典
貌离神合 与上粘连 一片萧条 由人及己
补充:
•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 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 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 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 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 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 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 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 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 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与诸子登岘山
[吊古伤今诗]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
• • • • • • • •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