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
对句:下笔吟哦,不忘百姓疾苦,写出的鸿篇巨制有如波涛汹涌,震撼人心。
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巩义杜甫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
为生民请命,恫瘝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恫瘝:tōngguàn,指民生疾苦。)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呕野老心。
B对仗极其工整
景之特点:雄浑开阔沉郁苍凉悲凉壮阔气象宏大(伟)苍劲有力苍茫辽远深沉广阔深远声宏势阔苍莽恢廓阔大雄健高远激越
后两联:“悲秋”情(愁)绪
颈联:点“秋”。“独登台”表明诗人在高处远眺,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悲”为诗“诗眼”。
秋天不一定可悲,诗人之“悲愁”从何而来?(造成他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前两联紧扣诗题,写登高所见所闻。
六种景物,画面惨淡,心境凄凉。
首联:
A起笔不凡,勾勒出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著名。诗人移动视线,从高处转向低处(有空间感、立体感):水中小洲及沙滩。其中“猿哀鸣”“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见上。
板书设计
形成
性
练习
五、扩展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字面上遣词造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自我
评价
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
之
登高
课题
登高
课型
诗歌鉴赏
课时
总第课时年月日星期
教与学目标
理解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反复诵读,悉心体会。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与情感。
难点:名句鉴赏。
学情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
后两联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2、具体鉴赏
前两联: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所写的的景:头上是高旷的天空,猛烈的秋风送来阵阵猿猴的哀鸣;鸟儿因为风急,在有着白沙的小洲上空回旋着不能前进;数不清无边无际的树叶被秋风吹落,沙沙作响;流不尽的长江水,从天的尽头滔滔滚滚急奔而来。
(2)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教学
策略
预习安排
认真诵读杜甫的诗歌,从某种角度进行鉴赏。
方法选用
讨论法、品味法。
学法指导
鉴赏诗歌的内容与写法。
媒体选择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
出句:唐代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社会动乱,民生凋敝,杜甫振笔疾呼,揭露社会病态、人间不平,真乃诗坛中一位品德高尚的圣人。
B体会本联上下自对及句中自对。
颔联:表现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A叶落一年将尽,长江滚滚而去,会使人想到什么?(A)生命短暂,韶华易逝。(B)加重诗人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C)“不尽长江”,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史上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二、作者介绍(见幻灯)
三、学习《登高》
1、诵读全诗,体会本诗的停顿、节奏、缓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1)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2)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是写景。
学生回答
明确:来自常年作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难酬,新停酒杯(白发频添,酒杯难举)。
真是万千愁绪无法排遣,顿生悲凉之意。
四、评价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杨伦《杜诗镜铨》
古今七律之冠胡应麟《诗薮》
旷代之作同上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篇可法”“用字用句”“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同上
对杜甫诗歌的理解不能流于表面,在今后的学习中,仍要加强诗歌内容与技巧的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