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问题及策略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浅谈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问题及策略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小衔接并不单单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 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因为幼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水平、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与能力包括环境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的直接教育。
当孩子从幼儿园正式步入学校这一阶段,他们心理上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体现的格外强烈。
根据以往经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通力合作能促进孩子对对最初的学习适应,家长在还的幼小衔接中扮演者至关紧要的角色,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态度与能力直接作用于衔接的成果。
探究幼小衔接现阶段不足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在正式入学前增强自己身心发展水平, 学习了解一部分知识和技能, 这将有效降低幼小衔接的坡度, 进而减少他们进入小学后的压力与负担。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问题策略目录引言探讨这一课题的意义就在于有效衔接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阶段,让孩子在正式入学前增强自身的发展水平, 学习了解一部分知识和技能, 改善和处理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状况。
让家长意识到,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并且让家长懂得怎样帮助儿童处理这个过渡时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应。
这样做能够将家庭教育重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有利于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幼小衔接阶段的教育。
1.幼小衔接的现状“幼小衔接”相关问题一直都被世界各国教育界严加重视,同时也是教育领域一个紧要的研究课题。
不少家长们也愈加关注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
近年来,国外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采取的举措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对我们实际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但实际操作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现存问题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意识不足目前环境下多数家长没有意识到, 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孩子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认为反正幼儿园会定制有关的教育策略, 自己只要确保孩子的充足营养、做好物质内容方面的准备就可以了。
家长对此缺少足够的关注。
经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家长对此一般持有几种不同态度,一是撒手不管,不管幼儿园还是学校,孩子有谁教育,谁就要负责。
二是“这事问题不大”,以前没有这种教育方式时,孩子一样学习,也没发现有什么毛病。
换句话说,换个新环境就是成年人也会不适应,没啥大不了,过些日子自然就好了。
三是“大家都这样”,幼儿园学小学的学习内容多会一点肯定有好处,谁家都这样,你学的少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我也是为孩子的将来作打算。
三种态度中尤其最后一种居多。
这其中体现的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及应试模式的弊端。
家长教育意识的不足也是幼小衔接工作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
因此, 多数家长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机会, 也使自己的孩子在步入小学后更加辛苦与困难。
不难看出 ,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 学校的作用虽然相当重要,但毫无疑问,家长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虽然当下的家长都相当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他们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只看重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忽略了对孩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育。
由此看来当务之急是先帮助家长树立正规的教育观念:知识的学习是一辈的功课,幼小衔接之一阶段作为学业生涯的起跑线,孩子的兴趣、毅力、勇气、信心、理想等等良好的心里品质与生活习惯比暂时的学习成绩更为关键。
家长教育方式不全面我们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中了解到,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 致使很多家长仅仅重视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忽略幼儿的综合发展, 关注短期成绩而忽视孩子的终身发展, 甚至有的家长由于急进心态而提前施教, 竟将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提前交给孩子掌握。
他们重视的是孩子在学校掌握的是写字、拼音、亦或是算术, 关注的是自己孩子聪慧与否, 忽视了生活良好习惯的养成, 导致幼儿在入学后发生下面一些状况:入学初认为学习很简单,表现出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的态度, 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态度;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 难度的扩大, “储备知识”耗尽了, 又没有认真学习的态度, 这时就导致了适应困难, 学习“没后劲”等系列毛病。
因此就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任务造成苦难。
其实,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会出现很多种类的健康问题,这些健康问题既体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也表现在社会适应力方面。
孩子从幼儿园升到小学,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师生和生生的关系等都产生变化,家长应努力帮助孩子适应这些变化,促进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与校方沟通不足。
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很多家长与校方沟通不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既然上学了就归学校管理,与校方沟通交流不积极,不能及时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状态。
对孩子学校状态缺乏了解必然导致家庭教育不全面不充足,致使幼小衔接不能顺利进行。
3.幼小衔接家庭教育策略加强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的思想意识要加强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思想认识,要做到教育的早期性。
作为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孩子的诸多基础技能, 如语言表达、行为动作以及某些行为习惯等等都是在这这一时期学到的。
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就培养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养成了优秀的适应能力, 这就为衔接阶段的教育甚至是整个人生的教育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工作, 与幼儿园或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针对性与及时性。
家长与孩子形影不离, 对他们的状况可以说是了然于胸,只要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尽早, 提前纠偏, 把不好的生活习惯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重要转折期和形成时期。
这个阶段的教育首先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生活, 其次将长久的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为接受小学教育奠定了优秀的基础, 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照顾不全的不足。
家长教育观念与方法全面综合化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应该重视知识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相协调。
幼儿园到小学,不单单是学习环境的改变,孩子的身心发展也经历了一次很大的变化,家长应做好孩子子幼小衔接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教育准备。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打造强健的身体。
小学的学习任务相较于幼儿园更加繁重,学生上课时需要做到认真听讲,回到家后还有老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完成。
家长要确保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和优秀的睡眠。
在课余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可以多做户外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染疾病,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压力。
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心情紧张、焦虑,自卑、抵触心理等。
在升入小学前,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游览附近的小学,让孩子了解将来学习环境;家长可以和孩子说说自己上小学时的有趣故事;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上小学的想法。
最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社会性发展的准备。
社会性发展的准备主体体现在在人际交往方面和亲社会性行为的教育方面。
在周末,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游乐园、图书馆这类公共场所游玩,孩子在游玩时不仅能够增加知识、扩充视野还能学会和他人交往,学会交际。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理念地教孩子学会谦让、互助、合作和分享。
此外家长还需教育孩子形成生活自理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学习生活自理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
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确保幼小衔接工作良好进行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幼儿园、小学、家庭的合理交流与沟通,做到默契配合,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习。
学校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幼儿园可以不定期组织植树活动、安排家长见面会等,加强沟通交流。
要想使家长放心,幼儿园和对小学可以建设网络共享平台,把一年级小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录制下来,通过网络视频宣传,让家长们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的状态;也可以通过幼小衔接专网的咨询、转帖、在线留言等网络互动方式与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
结语儿童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不单单在学习能力方面要做好功课, 更要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为它对儿童的行为存在着内在影响。
这些准备和能力的培养短时间很难形成, 因此必须依靠家庭。
家长要对此有充分的认知, 并且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展开行动, 从思想和实际上为孩子的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做出有效教育, 以便更好的促进孩子完成这个阶段的过渡。
做到幼小衔接工作的合理有效,使孩子能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1]苏伟:《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山东学前教育网》。
[2]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张朝晖, 吴朱红:《美国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学前教育》1996年第 9期。
[4]李竹梅:《幼小衔接中家长角色的定位》, 《教育导刊》2005年第 2期。
[5]蔡黎蔓:《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是搞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教育导刊》1997年第 4期。
[6]林嘉绥:《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方针策略》,《启蒙》1996年第 2期。
[7]陈帼眉:《学前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2月。
[8]梁燕颜:《试析五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其启示》,《教育导刊》1999年第 5期。
[9]陆凤巧:《利用多渠道搞好幼小衔接》, 《早期教育》2005年第 5期。
[10]杨凤英:《幼小教育衔接之我见》, 《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 9期。
[1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2]樊玉莲,樊冬梅,陈琛.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5).[13]李召存.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