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综合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实验室名称:六号楼206
****:***
学号:11S*********
学生所在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年级、专业:09级化学类
实验指导教师:郭永榔
2012年10 月8 日
一、实验目的
传统使用的小型可充电电池是镍镉电池,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对电池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环境友好、性能更优良的绿色电源越来越迫切。
与镍镉电池、金属氢化物电池、铅酸蓄电池及可充碱性电池等传统电池相比,可充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大(约为镍镉电池的两倍),循环寿命长,工作电压高(3.6V),环境污染小,已经广泛应用于手机、计算机,便携式电子电器,数码产品等电源,有望成为动力车的理想动力电源。
锂离子电池技术是 21 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军民两用技术以及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技术领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电池材料的开发改进仍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实验研究目的:
1、了解可充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2、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3、掌握纽扣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电极的制备工艺及纽扣锂离子电池的装配
4、掌握锂离子电池电性能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试剂和仪器
1、实验仪器
管式气氛炉,行星式球磨机,真空干燥箱,真空手套箱,Land 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与计算机连接),低温试验箱,真空泵,扣式电池封口机,电子天平,粉末压片机,玛瑙研钵,干燥器等。
2、试剂
高压氩气(瓶), NH4VO3,LiOH·H2O,氢氧化钠,草酸,1mol/L LiPF6+EC/DMC(体积比 1:1)电解液,粘结剂 PVDF,导电碳黑(CABOT),N-甲基吡咯烷酮(NMP),Celgard2325 隔膜,金属锂片,电池壳(CR2025),铝集流片,360 目砂纸等。
试剂名称及分子式、厂家和纯度;主要仪器型号及厂家。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将实验数据列成表格(如表1所示),标注条件。
2、标出 XRD 图中各个峰所对应的晶面,通过对比 XRD 实验数据和标准图谱判断合成材料属何种物质和结构;
10
20
60
70
02000
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
Intensity/a.u.(100)
(003)
(-111)
(103)(203)
将实验数据与标准图谱进行对比可知,该物质为Li 1.1V 3O 8,属于单斜晶系。
3、选择 2~3 个循环数据,以电压为纵坐标,充放电比容量为横坐标,绘出电压-比容量变化曲线;
图2 11号样品电压-比容量变化曲线
图3 12号样品电压-比容量变化曲线
4、以放电比容量为纵坐标,以循环次数为横坐标,观察电池循环过程的容量衰退情况;
由图4可知,多次循环之后,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降低速率较快。
四、结论
由测得的实验数据及分析结果可知,此次制得的锂电池较为成功。
其中,11号样开路电压达到3.5V,放电比容量接近270mAh/g,但电池不够稳定,在11次循环过后,放电比容量降到207mAh/g左右。
五、思考题
1.比较不同循环所得电压-容量曲线有何异同?说明原因。
答:相同点:存在相同的放电中压,约2.8V,且充放电电压-容量曲线均呈现倒“S”型。
不同点:随循环次数增加,在相同电压下,其容量降低,即容量损失。
可能的原因:
(1)沉积的锂包覆在负极表面,阻塞了锂的嵌入,可循环锂量减少,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损失。
(2)金属锂通常形成于负极与隔膜之间,可能阻塞隔膜的孔隙增大电池内阻。
快速充电,电流密度过大,负极严重极化,锂的沉积会更明显。
(3)电化学惰性物质的产生,破坏了电极间的容量平衡,导致容量损失,其容量损失是不可逆的。
(4)自放电。
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状态下,电容量自然损失的现象。
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导
致容量损失分两种情况:一是可逆容量损失;二是不可逆容量的损失。
可逆容量损失是指损失的容量能在充电时恢复,而不可逆容量损失则相反,正极与溶剂会发生微电池作用产生自放电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
(5)电极不稳定性.。
正极活性物质在充电状态下会氧化电解质分解而造成容量损失。
另外,影响正极材料溶解的因素还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缺陷,充电电势过高以及正极材料中炭黑的含量。
其中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答:
2.为什么把测试电压范围限制在 2.0-4.2V 间?
答:锂离子电池经常会发生过充。
由于在设计时,负极容量比正极容量要高,因此,正极产生的气体透过隔膜纸与负极产生的镉复合。
故一般情况下,电池的内压不会有明显升高,但如果充电电压过大,或充电时间过长,产生的氧气来不及被消耗,就可能造成内压升高,电池变形,漏液,等不良现象。
同时,其电性能也会显着降低。
电池放完内部储存的电量,电压达到一定值后,继续放电就会造成过放电,一般而言,过放电会使电池内压升高,正负极活性物质可逆性受到破坏,即使充电也只能部分恢复,容量也会有明显衰减。
因而,要把测试电压范围限制在 2.0-4.2V 间3. 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答: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
(1)涂正极材料的均匀度。
涂正极材料时,若涂得太厚,活性物质的量较多,容量大,比容量小,但涂得太厚,对电池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但也不能涂得太薄,活性物质的量应控制在3-3.5mg之间。
(2)无水无氧操作。
由于锂及其化合物都具有很高的活性,极易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因此应控制实验室湿度,所需材料都应彻底烘干,抽真空要彻底。
(3)组装电池时,应防止短路。
特别是在夹取隔膜时不能太用力,防止隔膜被弄破,造成短路。
隔膜的大小应比正负极片大,居中放置,防止正负极相互接触而短路。
(4)隔膜的大小。
隔膜太小,易造成短路;太大,则容易造成电池漏液。
参考文献:
[1]陈立宝,贺跃辉,邓意达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1+x V
3
O
8
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材料导
报.2003.1 7(8);37—40.
[2]师文林,刘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
1+x V
3
O
8
的研究进展[J].湿法冶金.2008;1-3.
[3]叶琬玲,刘恒,班文俊,吕玲,陈渝,余艳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V3O8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12(39);1-3.
[4]刘永梅,郭永榔.反应物分散条件对Li1+x V308电化学的影响[J].应用化学.2009;10(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