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
行业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编写组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为落实民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关于加快推进民政标准化工作的意见》(民发〔2015〕238号),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民政标准立项的通知》(民办函〔2017〕56号)要求,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吉林省师道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承担《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立项建议稿的编制工作。
根据《关于印发<2017年民政部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民人科字〔2017〕2号),经专家会议评审并报部领导同意,民政行业标准《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予以立项。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现已编制完成《遗体收敛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二、行业标准编制原则及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目的意义
在我国每年死亡900多万人口中,有许多是死于各类感染性疾病。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受结核菌感染者约有5.5亿人,现有肺结核病人约45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150万,每年至少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此外,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9月,我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
这些感染者将在未来十年中陆续死亡,并由殡葬行业处理遗体。
数量众多的遗体是大量致病菌的栖息地,是殡仪场所的重要污染源。
国外有大量研究表明,殡仪职工尤其是防腐整容工在日常的殡仪服务中不可避免的暴露于多种微生物污染原的感染风险中。
目前报导的对殡仪职工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有:结核分枝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以及嗜肺军团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等。
据报道,遗体所释放的生物性污染源已经对殡仪职工造成很大的伤害。
根据Morgan 等对美国2000多名殡仪人员
的调查,18%以上曾受到微生物的感染,其中肺结核占14%,呼吸道传染病为44%,真菌性传染病19%,败血病17%,伤口感染14%。
这些疾病还有时交叉感染,传染病发生在殡仪职业者身上要比一般人群高2-3倍。
部分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就制定了相应的卫生防护制度,指导殡仪职工在遗体处理中进行安全操作。
我国目前对殡仪职工在遗体收殓、运输处理中的消毒卫生防护方面还未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和统一的方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
因此编写《遗体收殓运输消毒卫生技术规范》迫在眉睫。
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对于指导殡仪职工进行规范的遗体收殓、运输生操作,保障殡葬职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编制原则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标准编制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规范性”的原则。
本标准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三)主要技术内容
1. 范围
简要说明了标准的主要内容和使用范围。
在主要内容中,规定了遗体收殓、运输过程的消毒卫生处理方法、程序。
适用范围上,本标准适用于遗体收殓、运输中的遗体消毒卫生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给出了本标准所引用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规定了殡仪职工收殓、接运操作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4. 基本原则
规定了遗体收敛、运输操作中的基本原则。
5. 管理要求
管理要求主要对各级各类殡仪服务机构从人员培训计划,配备设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6卫生要求
对遗体消毒卫生处理后的消毒效果及收敛后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7消毒卫生处理对象
对待消毒处理的遗体进行了规定。
8. 准备
规定了遗体收殓、运输前的准备工作。
9. 消毒卫生处理程序
规定了遗体的消毒处理程序。
10. 废弃物、工作人员、环境消毒
对遗体处理后废弃物、人员、环境提出了消毒要求。
11. 附录A
规定了遗体分类。
12.参考文献
给出标准编制过程中用到的参考资料。
三、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的目的、意义和一致性程度,我国标准与被采用标准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无
四、与我国的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遵守了我国有关的政策法规。
本标准与其他相关标准保持了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
参考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殡葬术语》(GB/T 23287-2009)、入出境棺柩消毒处理规程(SN/T 1212-2003)、入出境尸体和骸骨卫生处理规程(SN/T 1334-2003)、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入出境尸体、棺柩、骸骨卫生检疫查验规程(SN/T 1320-2010)、入出境尸体/骸骨卫生许可规程(SN/T 1909-2007)等标准。
五、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六、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建议本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
七、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内容)。
无
八、代替或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