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提纲一、太阳病脉证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外邪袭表,正气抗邪,卫外失职,太阳经气不利。
症候: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袭表,卫外失职,分肉失温。
发热——1、发热与恶寒并见,才称之太阳表证2、太阳中风、伤寒均有发热——卫气抗邪,阳盛于外。
意义:反映外感疾病初期的共性规律的症候特征,太阳病的主要症候规律。
二、太阳病的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腠理疏松,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风邪袭表,正分邪争,阳盛于外。
汗出——风邪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处泻。
恶风——外邪袭表,卫外不固,分肉失温。
脉缓——汗出肌疏,血脉舒缓。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意义:太阳中风证(太阳表虚)的主要辨证依据。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5)病因病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卫阳被竭,营卫淤滞。
症候:或已发热——感邪较轻,正气及时达表抗邪。
或未发热——感邪较重,正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
恶寒——卫阳被竭,分肉失温。
体痛——寒邪束表,卫竭营郁,太阳经气不利呕逆——寒邪束表,卫竭营郁,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收引,劲急。
脉浮——主表——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外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因病机: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津液损伤。
症候:发热不恶寒——外感温邪,或邪热内蕴,阳热显著。
口渴——内有津伤。
意义:温病过程中总的症候表现和集中概括。
反映热盛津伤的症候特征。
三、传变与否(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颇欲吐传若躁烦脉证俱变脉数急者伤寒一日重在据证而变不传脉若静者脉证未变证亦未变(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邪已传阳明、少阳之期——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不传也不以日数而凭,重在据证而辨。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治未病的思想。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邪气在太阳经行尽,正气得复—自愈。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气畅通,增强抗邪能力,阻止病传阳明。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平素易患太阳表证表解而不了了——余邪未尽,或正气未复,十二愈。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表无大热,病已入里阳气(表去)入阴(入里)其人烦躁——病邪入里,邪气内扰(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其人反能食——脾胃阳气尚旺伤寒三日脾胃气尚旺,就能阻邪传变不呕——胃气调和四、辨病发于阳发于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发热恶寒并见邪在三阳,正气不衰,邪气干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三阳少阳:往来寒热扰,病情呈亢奋有余状态。
阳明:发热(初期有恶寒)太阴:无热恶寒邪在三阴,正气虚弱,抗邪无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三阴少阴:无热恶寒,蜷卧力,病情呈衰减抑制状态。
厥阴: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五、辨真热假寒(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内真寒外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内真热,外假寒—邪热深伏于内,阻阳气外达意义:寒热易分——疾病现象与本质一致真假难辨——疾病现象与本质不一致六、辨病欲解时(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气隆盛之时,人体正气的天时之阳气助,利于驱除外邪意义:1、若其气较轻,可自解2、不能自解,为最佳治疗时间3、某些疾病定时发作,据此辨证治疗。
第二节太阳表证一、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的证治。
病机:风邪袭表,营卫失调。
症候:发热(翕翕发热)—阳浮—卫阳浮盛于外与邪气相争,阳盛则热汗出—阴弱—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泻恶风寒(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外不固,分肉失温,汗出肌疏,不胜风袭。
鼻鸣干呕—风寒束表,影响肺胃:肺气不利,胃气上逆脉浮缓(弱);头项疼痛。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方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方解:桂枝—辛温,宣通卫阳,解肌祛风散寒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合营生姜—辛温,祛风散寒,助桂枝调卫大枣—甘缓,滋脾合营,助芍药益营甘草—调和诸药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煎服法和注意事项:1、一次水煎分三次温服2、药后进热粥,充胃气助表里3、温覆,覆加衣被4、汗出适当,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5、中病即止,不可更服6、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意义:此为仲景群方之首,乃滋阴合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因证应用的原则合此证用此方,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卫强:指风邪袭表,卫气固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犹能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呈现出亢奋有余的状态,故而发热(恶风寒)病机:营弱卫强—营卫不和治法:驱除邪风(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营卫不和自汗出的证治病机:营卫和—病不在营,外不谐;病在卫,卫气不和,卫气和营气不和谐—营卫失调证候:病常自汗出者—卫气浮盛于外,卫气不和,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治法:复发其汗方:桂枝汤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复发者,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营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证治病机:卫气不和—卫气浮盛于于外,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
治法:先其时发汗则愈。
(二)桂枝汤禁例(1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证禁用桂枝汤(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湿热内蕴)禁用桂枝汤酒客:多湿热内蕴—用桂枝汤则助热留湿—湿热壅竭,胃气上逆——呕(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里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里热壅盛者—用桂枝汤更添其热,内热壅盛,热伤血络——吐脓血(三)兼证1、桂枝加葛根汤证(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病因病机:风邪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气不利,经脉失养证候:反汗出恶风—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邪客太阳经俞兼太阳经俞不利,经脉失养。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筋脉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方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太阳中风,同时引喘疾的治法病机:素有喘疾,复感风邪,内迫于肺,表邪不解,肺气上逆证候:头疼,汗出,恶风,脉缓者—太阳中风喘—风寒迫肺,肺气上逆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杏仁—降气平喘;厚朴—下气消痰定喘,通降胃肠之气肃肺(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表不解肺气上逆作喘的证治病因病机:表证误下,邪未内陷,表邪不解,肺气不利证候:表未解微喘:表证误下,肺气上逆下后微喘:胃气上逆,邪气未陷,病仍在表大喘:胃气大虚,正气将脱,邪气穿里3、桂枝加附子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