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沉箱重力式码头课程设计第一讲
沉箱重力式码头课程设计第一讲
①永久作用: 结构自重(包含填料自重),水位→重度。 永久作用引起的土压力(如:由土自重引起的不变的土压力) ②可变作用: 堆货荷载 (码头前沿和前方堆场的均布荷载); 起重机械荷载; 铁路荷载; 系缆力; 可变作用引起的土压力等。 ③作用组合原则: 最不利组合:稳定力最小+不稳定力最大。 对抗滑、抗倾稳定性:最大水平力+最小竖向力 对基床和地基承载力:最大水平力+最大竖向力(大偏心) 最大水平力+最小竖向力
沉箱重力式码头课程设计
目的:综合运用《港口水工建筑物》、《港口规划与布置》 等课程的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时:集中1.5周 1.5学分 必修 时间:2015年11月30日-12月20日 集中辅导时间及地点:11月30 15点~17点 1-109 12月7 14点~17点 1-109 指导教师:宋向群、姜萌 答疑地点:教师办公室,综合3#楼406、407
n—同时受力的系船柱数目,与船长有关,查《荷载》表 K—系船柱受力分布不均匀系数,n=2时,K=1.2;n>2时,K=1.3 α —系船缆的水平投影与码头前沿线的夹角(30°)
β —系船缆与水平面的夹角(15°) 系缆力标准值≮《荷载》的规定值,对载重量10000t的船舶,≮400kN。
门机荷载图式:
2.地基承载力验算公式:
r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rR-抗力分项系数,2~3; Vd 、Vk-作用于计算面上竖向合力的设计值、标准值(KN/m); Fk-地基承载力的竖向合力标准值(kN/m); rs-综合分项系数,取1。
3.计算地基承载力的竖向合力标准值Fk:
①将计算宽度Be分成M个小区间[bj-1,bj]:
B1max rd B 1 2d
, min
B1min rd B 1 2d
B1-墙底实际受压宽度,当ξ≥B/3, B1=B;否则B1=3ξ; r-块石的水下重度标准值; d-基床厚度; 基床底面计算宽度Be=B1+2d ; 前、后端竖向应力标准值 Pv2=σ’max Pv1=σ’min
2、选择系船柱吨级:
⑴风压力垂直于码头前沿的横向分力 见《荷载》附录E Fxw=73.6×10-5Axwvx2ζ 1ζ 2 vx —设计风速(九级风,v=22m/s) ζ 1— 风压不均匀折减系数(0.6~1.0),与轮廓尺寸有关; ζ 2— 风压高度变化修正系数(1.0~1.54),与船舶水面以上高度有关。 Axw —船体受风面积,查《荷载》附录H,根据船型、吨位, 按75%保证率选取。 ⑵水流力(有掩护码头,本设计可忽略) ⑶系缆力标准值
经验:取(0.6~0.7)倍码头高度(胸墙顶到沉箱底)
沉箱尺度确定
本设计沉箱用平接方式
三、沉箱细部尺寸
1、外壁、底板和隔墙厚度 外壁厚由计算确定,≮250mm(有抗冻要求≮300mm) 300,350,400mm 底板厚度由计算确定, ≮壁厚(比壁厚大50~100mm) 400,450,500,550m 隔墙厚度取隔墙间距的1/25~1/20,≮200mm 加强角宽度150-200mm,以减少应力集中。 2、箱内隔墙布置 宜对称布置,间距3~5m,内隔墙上部挖洞时,孔洞下边缘 至箱底的距离不宜小于隔墙间距的1.5倍 3、沉箱重量(≤预制场预制能力)、干舷、浮游稳定性、 吃水验算 (列表计算、汇总)
三、基床承载力验算
0max≦ R
0—结构重要性系数,二级,取1 —基床顶面最大应力分项系数,取1 max —基床顶面最大应力标准值(KPa) R —基床承载力设计值,取600 KPa 水位低时,自重增大,取极端低水位。 Vmax:门机+铁路+自重; 堆货(满布码头面)+自重。 Hmax:土压力、系缆力 合力作用点与墙身前趾距离: 偏心距:
M R MO VK
四、墙底合力作用点位置:非岩石地基,要求ξ≥ B/4
五、地基承载力验算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
5.1.1 基础形状为条形的地基承载力验算可按平面问题考虑。 5.1.4 持久状况宜采用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5.1.5 对不计波浪力的建筑物,持久状况宜取极端低水位;
, max 1.基床底面应力标准值:
本次课程设计: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①对计算面前趾的抗倾稳定性 ②沿墙底和各水平缝抗滑稳定性 ③沿基床底面和基槽底面的抗滑稳定性 ④基床和地基承载力 ⑤墙底面合力作用点位置 ⑥整体稳定性(略) ⑦各构件的承载能力(略)
水位(因时间所限,特规定): 极端高水位(胸墙稳定性验算 ) 设计高水位(胸墙稳定性验算,码头抗倾抗滑稳定性验算 ) 极端低水位(基床和地基承载力验算 ) 作用:
第二节 码头标准断面的构造及其轮廓尺寸
一、码头各部分标高
1. 码头顶标高
即胸墙顶标高 原则:大潮时不淹没; 便于作业和前后方高程的 衔接。 有掩护、实体码头
基本标准:设计高水位+1~1.5m 复核标准:极端高水位+0~0.5m
2. 沉箱顶标高:施工水位+0.3~0.5m 3. 胸墙底标高: 沉箱顶标高-0.3~0.5m 嵌入沉箱顶0.3~0.5m
码头前沿设计水深 D=T+Z1+Z2+Z3+Z4 设计低水位,设计船型在满载吃水情况下安全停靠的水深。
T—设计船型荷载吃水;Z1 —龙骨下最小富裕深度(与海底质有关); Z2 —波浪富裕深度; Z3 —配载不均匀增加的尾吃水;Z4 —备淤深度。
分层~:5-20mm瓜米石、粗砂或砾砂层组成,每层厚度≮0.3m, 倒滤层 总厚度≮0.6m 厚度 不分层~:级配较好的混合石料,如石渣、砂卵石等,厚度≮0.8m; 或粒径5~100mm碎石,厚度≮0.6m
胸墙缝(沉降):1~2个沉箱一组,2cm宽 抛石基床:底宽≮码头墙底宽+2倍基床厚 挖泥边坡:亚粘土1:3,淤泥1::1 顶宽:自己给定。 出坡点、土压力
计算墙后主动土压力时先找出坡点P,按两种指标计算土压力。 从墙体后踵作主动破裂面与棱体坡面交点=出坡点P, 其位置可按 近似确定。 《重力式规范》2.4.3.1和附录C 值按两种填料的破裂角标准值由层厚加权平均确定;
二、沉箱外形尺度确定
(由泊位尺度、预制能力等综合确定)
1、泊位长度
中间泊位:Lb =L+d (设计船长+富裕长度) 富裕长度按《海港总体设计规范》选取,与船长有关。
2、沉箱长度: 根据沉箱预制厂能力和泊位长度综合确定。
(尽量少的个数) 沉箱安装缝宜采用沉箱高度的4‰,一般50mm。 3、沉箱高度=沉箱顶标高-沉箱底标高 4、沉箱宽度:由码头稳定性确定,通过试算。(包括趾)
②
•当φ >0,均质土地基、均布边载,〔bj-1,bj〕极限承载力竖向应力的平均值: cK、φK、rK、 qK 、Nr 、Nq、Nc ?
Nr、Nc —承载力系数,附录H
列表计算Fk j{前趾处b0=0} bj=j△B Pvj {由Pv2=σ’max Pv1=σ’min}
1 2 … M ∑
备注
△B=Be/M
e B 2
ξ≥B/3时:
max min
VK 6e 1 B B
2V ξ<B/3时: max K 3 Vk:作用在基床顶面的竖向合力标准值(kN/m) 0 min MR:竖向合力标准值对墙底面前趾的稳定力矩(kN.m/m) Mo:倾覆力标准值对墙底面前趾的倾覆力矩(kN.m/m)
一、胸墙稳定性验算 (抗滑、抗倾)
1、持久组合一: 自重+系缆力+堆货+土压力(土重和堆货引起) 水位:设计高水位,极端高水位 2、持久组合二: 自重+系缆力+铁路+土压力(土重和铁路荷载引起) 水位:设计高水位,极端高水位 (门机前腿产生稳定力和稳定力矩,故不计门机荷载)
二、码头抗滑(沿基床顶面、底面) 抗倾稳定性(绕沉箱前趾)验算
(四)铁路布置
计算铁路荷载产生的土压力时,钢轨上的线荷载标准值按 调车机车(125kN/m)或干线机车(140kN/m) 。
(五)管沟设计
作用:供水、电;
尺寸(宽×高):小管沟,0.4×0.6m,大管沟,1.0×1.2m
(六)护舷设计
1、选择护舷类型和规格 有效撞击能量 选取护舷:查橡胶护舷性能表(或曲线)选反力低,吸能大的型号 2、悬挂高程:不同水位和吃水时,船体干舷部分接触护舷,
第一节 设计资料(见设计任务书)
1、潮位:
港工1班 港工2班 极端高水位: 5.1m 5.05m 极端低水位: -1.15m -1.14m 设计高水位: 4.01m 3.98m 设计低水位: 0.45m 0.44m 施工水位: 2.2m 2.16m (四)材料指标:渣石内摩擦角φ(度)?按学号尾号: 0-25;1-26;2-27;3-28;4-29;5-30;6-26;7-27 ;8-28 (五)使用荷载: 门机荷载代号: 按学号尾号 0~3:Mh-16-30;4~6:Mh-10-25;7~9:Mh-10-30 铁路:机车类型按学号尾号,单号-干线机车;双号-调车机车。
1、持久组合一: 自重+系缆力+堆货+土压力 水位:设计高水位 2、持久组合二: 自重+系缆力+门机+铁路+土压力 门机:与胸墙情况不同,此时门机产生的不稳定力和 力矩可以大于稳定力和力矩,所以要考虑。吊臂朝后。 水位:设计高水位
另需注意:
另需注意:
①各种作用换算成单位长度(m)断面上的作用值。 系缆力,门机、铁路都要换算。 ②为达到倾覆力矩或水平力最大,堆载应布在计算面之后。 ③土压力计算,胸墙用朗金理论,沉箱用库仑理论。附录C ④门机和铁路换算成均布荷载,可直接布在码头面上,(偏于 安全)。 ⑤要考虑同时作用在一个沉箱上的多台门机产生的荷载。 ⑥沿基床底面的抗滑稳定性验算 自重中计入BDEE’ 基床的自重力; 计入基床被动土压力(作用于EE’ 面) 其标准值乘折减系数0.3,分项系数取1) 基床厚度较薄或墙前土层软弱时, 可不考虑这部分被动土压力
△B ∑=Vd
Pzj
P*vj=K* P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