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解释课程设计
一、摘要,关键词---------------------------------------------------1
二、引言----------------------------------------------------------------2
三、设计部分----------------------------------------------------------4
1、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4
2、三维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6
3、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7
四、结束语------------------------------------------------------------14
五、参考文献---------------------------------------------------------15
摘要
利用垂直时间剖面、水平切片等多视角、全方位的三维可视化手段对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解释,为精细地质构造的解释提供了有效地手段。
Summary
Using vertical time profile、horizontal slice multi-angel、omnibearing 3d visual device to interpret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in mining area provides effective device to interpret elaborate geological structure.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垂直时间剖面顺层切片水平切片
引言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从外界环境和条件上来说,当时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备——多道数字地震仪和大型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二维地震勘探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测线,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复杂油气田的地质问题,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都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4,W.S.French 用三维模型实验有效证明了“只有记录两个水平方向上间隔密集的数据并在三维空间偏移成像,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地下三维地质结构”。
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的广泛的关注,从而开始了三维地震技术的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历程。
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德国普拉克拉-赛兹莫斯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格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
采用这种技术的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大量的应用实例证明了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田开发的作用,并无一例外的都获得了二维地震无法
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从此以后,地震勘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维时代,相应的技术层出不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
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
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
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
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
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
为了在这
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
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
解释BRENT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
展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设计部分
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
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包括测量、钻浅井孔埋炸药(在使用炸药震源时)、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至仪器车几道工序。
测量的任务是定好测线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钻井的任务是准备好可埋下炸药的浅井。
埋炸药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药,以在爆炸后产生出地震波。
地震波遇岩层界面反射回来被检波器接收并传到仪器车,仪器车将检波器传来的信号记录下来,这就获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气埋藏情况的地震记录。
室内地震数据处理是把采集到的地震信息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专用电子计算机,按不同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干扰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进行叠加和偏移,最终得到一份份地震剖面或三维数据体文件。
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
软件的支撑。
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
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几百T(1T=1000GB)的存储设备,促进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同时,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硬、软件的发展,还催生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新的边缘学科,这些新的油气勘探理论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维地震解释工作流程
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本次所用的资料会给我们展示垂直和水平剖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于解释复杂地质结构的共同作用。
实习的重点是垂直剖面与水平切片之间是如何综合解释复杂地质现的。
首先追踪不整合面,下图右半部分黄色线标定的界面即是该区域的不整合界面。
等值线越稀疏,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值差异不大,地层起伏不大,较平缓;等值线越密集,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异大,地层高低起伏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沉积面下不整合界面的情况。
例如:在等值线稀疏的地方,也间接的反映不整合界面的平缓;在等值线越密集的地方,反映下面的不整合界面起伏变化大,反映了剥蚀作用的强烈。
下图为不整合界面的经过Landmark自动追踪后得出的图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反射波到达界面的双程旅行时间。
所以时间越大,那么埋藏在地下的深度越深!可看出不整合界面从左往右看,基本上呈现左边埋藏更浅,右边埋藏更深,即剥蚀面向右(东)倾斜。
在T100连线上,看出两个浅蓝色带中间的绿色带,由于绿色反映了反射波双程旅行时间更短,所以这里的绿色带是一个很明显的凸起构造,是储集油
气的有利场所。
进而,反映了通过不整合面的彩色图可以有
利于找到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现在通过11号井确定出STATJFOD砂体在Landmark图中的底部界面,可以看到在Line60,Trace120处的11井的地震剖面,在1300ms时有较大起伏,那是代表砂岩底部界面。
在断层面上下地层看来,上盘地层下降,下盘上升,所以该区发育正断层,受拉张应力作用明显。
运用LANDNMARK软件,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断层走向,同时在图中追踪到砂体
地部界面,如下图黄线所示
相同。
结束语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初步学会利用了地震勘探的软件Landmark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图,也让我了解到如何去解释地震资料,如何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地震分析中去,更让我了解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通过分析老师给的地震资料,我认识到该区断层发育多,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发育的角度不整合,时间上晚于断层的发育,由此可知,在侏罗纪后期,地壳整体抬升遭受侵蚀,再整体沉降,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这次课程设计经过朱教授的指导,让我对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相信这次课程设计能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此感谢朱教授的细心教导。
参考文献《地震勘探原理》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地震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勘查专业英语》西南石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