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与原子练习题

分子与原子练习题

三单元练习题
1.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有( )
A.相同的物理性质B.不同的物理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
2.下列有关混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混合物有固定组成B.混合物中各成分不能发生化学变化
C.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D.红磷和白磷混在一起形成的是混合物
3.下列各种原子各1g,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
A.氧原子B.铁原子C.氢原子D.氯原子
4.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新产生的粒子是__________;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但粒子间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6.(9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
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
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
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7.(8分) 载人航天工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舱内气体净化就是其中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探究二
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方法。

【查阅资料】
超氧化钾固体(化学式KO2)可作氧气源,用于呼吸面罩,供水下、矿井、高山、高空作业时使用。

利用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原理,可作为密闭系统(如潜艇、宇宙太空舱等)的氧气再生剂。

【提出问题】
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除了生成氧气以外,还生成什么?
【猜想与假设】(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化合物X,X中一定含元素。

【实验验证】
(2)兴趣小组同学设法排尽A中的原有空气后依次连接装置A、B、
C进行实验(仪器b为U型管,超氧化钾)。

装置A的作用
是;
按装置A,B,C依次连接,在C装置的后面连接一个量筒,收集氧气
所排出的水,可以粗略测量氧气体积,但小敏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利用该装置测得生成氧气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3)小米同学在B装置和C装置之间连接一个与装置C相同洗气瓶,瓶中放半瓶澄清石灰水,反应刚开始瓶中出现很多气泡但石灰水几乎没有浑浊,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出现较大量的浑浊,这现象说
明什么。

8.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它进行研究:
(1)第11号元素名称是,它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

(2)从上表中我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等于。

(3)研究表明:从第二周期从3号~9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号~17号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是。

9.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H2RO4)2,则元素R的化合价是多少?写出该元素以相同化合价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三单元练习题
1.构成氧气的分子和构成液氧的分子有( ) C
A.相同的物理性质B.不同的物理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D.不同的化学性
2.下列有关混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CD
A.混合物有固定组成B.混合物中各成分不能发生化学变化
C.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D.红磷和白磷混在一起形成的是混合物
3.下列各种原子各1g,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C
A.氧原子B.铁原子C.氢原子D.氯原子
4.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 )C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5.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新产生的粒子是__________;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但粒子间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水分子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间隔
6.(9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于是
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是①;,
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⑴进行对比;⑵ 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⑶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⑷能防止氨气逸出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7.(8分) 载人航天工程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舱内气体净化就是其中之一。

某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探究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的方法。

【查阅资料】超氧化钾固体(化学式KO2)可作氧气源,用于呼吸面罩,供水下、矿井、高山、高空作业时使用。

利用它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原理,可作为密闭系统(如潜艇、宇宙太空舱等)的氧气再生剂。

【提出问题】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除了生成氧气以外,还生成什么?
【猜想与假设】(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超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是氧气和化合物X,X中一定含元素。

【实验验证】
(2)兴趣小组同学设法排尽A中的原有空气后依次连接装置A、B、
C进行实验(仪器b为U型管,超氧化钾)。

装置A的作用
是;
按装置A,B,C依次连接,在C装置的后面连接一个量筒,收集氧气
所排出的水,可以粗略测量氧气体积,但小敏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利用该装置测得生成氧气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3)小米同学在B装置和C装置之间连接一个与装置C相同洗气瓶,瓶中放半瓶澄清石灰水,反应刚开始瓶中出现很多气泡但石灰水几乎没有浑浊,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石灰水出现较大量的浑浊,这现象说明什么。

(1) 碳和钾, (2) 制取二氧化碳;包含了长颈漏斗所添加的液体的体积, (3)开始逸出的是氧气,待U 型管中超氧化钾反应完后,有未反应的二氧化碳逸出。

8.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对它进行研究:
(1)第11号元素名称是,它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它的离子符号为。

(2)从上表中我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等于、等于。

(3)研究表明:从第二周期从3号~9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我分析第三周期从11号~17号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是。

相关主题